|
丹阳姓氏始于何时,其演变轨迹如何?丹阳姓氏源在何处,又如何流至丹阳?所有诸如此类的问题,好多关注丹阳姓氏的专家学者,皆在积极探索、研究、考证。本文就研究、考证的部分资料进行综述,力求使邑人对丹阳姓氏渊源有一大致的认识。
中华民族的姓氏,早期并不多。据《四知录》记载,派生于黄帝的姓氏仅22个,加上皇帝外的姓氏,不超过50个。后姓氏逐步增多。汉代的《急就篇》上列有姓氏130个 ;唐太宗时,定华夏姓氏193个 ;宋代《百家姓》列有姓氏438个。此后姓氏发展加快,元代为3736个 ;明代达4657个,至现代,姓氏已达1万余个了。肇姓之源,一般以国名、地名、官名以及先祖名号为多,杂以改姓,以先人职业取名者也为数不少。
丹阳姓氏源远流长,春秋时始有吴姓 ;汉时始有包、孙、戎、荆、洪、韦、广设诸葛等姓 ;三国时增鲁、张姓 ;晋代增萧、潘姓 ;隋唐时,增沈、邵、葛、诸、桓、许、景、唐、李姓。北宋末年,因兵荒马乱,北方人口大举南迁,丹阳姓氏剧增,陈、张、岳、刘、贡、贺、尹、吕、林、周、 钱、朱等20多个姓氏族人纷纷定居丹阳。元代时,又有王、姜、汤、梅、司马等姓氏宗人入居。清时,亦有少数姓氏宗人迁居丹阳。改革开放以后,定居丹阳的打 工者与日俱增,这又为丹阳姓氏注入了新鲜血液。
丹阳现有姓氏300余个,其中,5万人口以上 的有李、王、张3姓,1~5万人口的有陈、朱、吴、林、徐、刘、周、蒋、孙、杨、姜11个姓,5千~1万人口的有钱、史、贡、许、荆、戎、唐、景、尹9 姓,5000人口以下的有丁、萧、岳、吕、束、殷、眭、韦、杭、吉、潘、包、邵、匡、马、胡、管、汤、梅、曾、方、邓、毛、石、田、乔、沈、冷、郦、倪、 顾、柴、程、袁、董、裴、颜、臧、傅、窦、余、戴、焦、司马、诸葛、欧阳等200多个姓。
丹阳各姓氏宗人往往以姓命村,如李家村、束家庄、陈家弄、张家、杨家、王巷、周巷、朱甲、丁甲等,同姓宗人多聚集而居。亦有几个姓氏同居一村,如后巷镇戎梅马家,村上就用戎、梅、马三姓宗人 ;云阳镇中王村,村上则有王、马、眭、丁四姓宗人。
据记载,丹阳姓氏始于春秋,首姓为吴。吴氏源出姬姓,为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武王灭商兴周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诸侯,改其号称吴,吴国子孙遂以国号命氏,称为吴姓。
仲雍之后吴王寿梦生有4子,其中以季札德才双优,寿梦有心将王位传给他。然而,季札不愿接受,遂隐居于延陵僻地。季 札成为延陵吴氏之始祖。丹阳吴氏名人甚多,宋朝有兵部郎中、开封知府吴遵路,殿中侍御史吴中复,职方员外郎、文学家吴等。
随着时代变迁,丹阳姓氏渐增。在现有300多个姓氏中,有因在邑为官而迁至,有因躲避灾祸而迁至,有因护驾南下而迁至,有因罢官隐居而迁至等。
因在邑为官而迁至。此类姓氏有林、管、董等。
宋德 二年(1276年),福建省进士林芳,字逢春,出任丹阳县令,此后便长住于此。林芳的长子伯一居于城邑,次子伯二定居南郊松卜(今延陵)。从此,福建林氏在丹阳繁衍生息。
林氏在丹阳所出的知名人士有北京大学教授林、名医林徵五、名演员林徽仙和林福源、林琴、林立山、林佳媚等。
云阳管氏始祖肇一公名御,号镇齐,原居青州, 任宋仁宗侍御史,先徙扬州,后移居洪州。其长子炬一号思斋,宋时任云阳主簿,于元丰二年(1079年)筑庐于云阳北乡山下,并以姓名之管山。管氏名人有原 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管文蔚,原国家农垦部财务局长管文彬,原国家计委基建局副局长管寒涛等。
因护驾南下而迁至。此类姓氏有张、束、唐、包等。
丹阳城邑张氏始迁之祖为张梓。张梓,世居安徽凤阳县。
宋宣和年间,授国子博士。后因金人南犯,乃随 高宗渡江南下,卜居于丹阳城邑双井巷。其子孙时有迁徙。丹阳麦溪村张氏始迁之祖为张叔千,北宋末任南道都总管,护驾南渡,落户润州。叔千的五世孙依次为千 宁、千福、千安、秀荣。其中千宁定居麦溪,千安定居练湖之北的张官渡,秀荣定居河阳后马陵。
丹阳张氏名人辈出,古有张纲、张坚、张珍、张绍良等16名进士,有诗人张祜,理学家张存等 ;现有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学院教授张阿舟,江苏省政协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泽生和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副主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宏仁等。
丹阳之束姓来之于合肥,北宋末年,统领将军束 振祖,伴宋高宗南渡。于宋建炎元年(1127年)构宅于丹阳东门外三城,为丹阳束氏始祖。束氏名人古有文学家束皙(晋)、束昌霖(清),教育家束静山 (元)、束桓(明),名将束獬(宋武状元)、束文豹(武略将军),书法家束允泰(清);近代有实业家束云章 ;当
代有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束
纫秋,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束沛德等。
元至正年间,临安太守姜 瑶仁,随驾南迁,后来定居溧阳前河,瑶仁的5世孙千十一始迁居丹阳,成为丹阳姜氏始祖。
后姜千十一的5世孙姜正,迁居蒋墅滕庄、滕村。丹阳姜氏人才辈出,明有礼部尚书姜宝,户部尚书姜士昌,尚宝卿姜志礼,当代有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姜燮生,经学家姜兆锡,全国人大副秘书长姜云宝,江苏大学副校长教授姜忠平,司法部犯罪研究所主任、教授姜金方等。
因躲避灾祸而迁至。此类姓氏有殷、孙、萧、王、荆、方、邓、冷、吉、潘、诸葛等氏。
晋末,北方人纷纷南迁避难。萧何之19世孙萧 整与同宗人萧卓举家迁至曲阿东城里(今埤城镇张巷东城村),萧整、萧卓为丹阳萧氏始祖。后其宗支分成二房,史称"皇舅房"、"齐梁房"。丹阳萧氏在南北朝 至唐朝时人丁兴旺,门第显赫,有"帝王世家"、"宰相世家"之称,丹阳萧氏历代有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皇帝15人,萧文寿等皇后(皇太后)2人,萧 思话、萧嶷、萧 禹 等宰相19人。
宋靖康事变后,王彦举,王彦荣等堂兄弟7人护 宋高宗驾东迁,卜居于金坛县上元乡西塔山唐安门。宋末元初,因战乱不止,众族人居无安宁,王氏千字辈中诸多兄弟纷纷避难外徙谋生。其中,处弘,定居白鹤山 下的荻塘(东王),处仁迁于麒麟李巷,处杰迁九里,处佳徙于越渎河,处汉徙于荆城桥,处平徙居东旺村,处清迁于黄堰村,处则赘居丁庄铺,处诚赘居宾村。
嗣后,又有部分千字行的传人迁居到埤城、延陵和云阳镇等处。丹阳王氏名人迭出,南朝有皇太后王宝明,北宋有丞相王守仁,历代有进士王总、王琏、王琦等10人 ;当代有水稻专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副省长王幼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荣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信息与通信系统专家王越。
丹阳荆氏始于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的堂兄刘 贾,为汉代开国功臣。前206年,被封为荆王,属地为延陵等江南23城。前196年,淮南王黥布谋反作乱,刘贾战败身亡。其次子刘武徙迁于曲阿,为永记父 王之封号和避仇家追杀,易刘为荆,成为丹阳荆氏始祖。荆(刘)武的儿子荆潭被汉武帝复封为荆王,封田5万亩于润州东南乡,并在此筑土为城,名荆城。荆门仅 明、清两代就涌现进士18人,举人(贡士)数十人。
因罢官隐居而迁至。此类姓氏有贡、石、蒋、杨、马等。
云阳贡氏,肇于南宋初年,始祖为贡祖文,被宋高宗封为 都总军将,南渡后,出守秣陵关总镇。为保契友岳飞后代,弃官归隐,潜护岳公三子岳霖匿住在曲阿达20余年。死后葬于柳茹村南贡坟庵。丹阳贡氏名人有民族学家《内蒙古日报》副社长、总编辑秋浦(贡后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贡光禹等。
丹阳马氏大都是由江西、安徽迁入。宋朝的马廷鸾,江西鄱阳人,登进士第,任右丞相,辞官退隐后,与子马瑞定居丹阳。马廷鸾为丹阳马氏之始祖。
另一支是从宣城(安徽省东南部)迁来丹阳,其始祖为马晰。
丹阳马氏名人有教育家马相伯、清华大学教授马春来,江苏中医院主任医师马朝群等。
因守祖茔而迁至。此类姓氏有郦氏、丁氏和北乡刘氏等。
唐开元年间,丁仙芝(693-762年)进士 及第,为盛唐名士,死后墓葬于云阳丁桥祖基,被尊奉为丹阳丁氏始祖。其子称东门丁氏。丹阳包港丁氏,肇始于明代,其先人仍为丁仙芝的后裔。丹阳丁氏名人甚 多,唐有诗人丁仙芝,明有太守丁一敬、户部主事丁一中、大司农丁元度,清有画家丁梦兰,书画家丁皋等。
郦氏亦因守祖茔迁居。北宋末年,殿前统领郦洪 身殉国难。其子郦伦时任绍兴郡守,寻老父尸骸至丹,因悲忧致疾,身亡于丹阳古宁寺。邓伦子德一、德二将祖父和父亲葬于运河南侧马庄村。二人为守祖墓,祭先 灵,并定居在陵口基庄、肇巷,意郦氏肇基于此。从此,郦氏便在丹阳繁衍生息。
因人口分流而迁至。此类姓氏有李氏、陈氏等。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陈氏族人过度 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分流的办法,将陈氏分流全国各地。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在润州 任职别驾。其子陈诚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陈氏始祖。丹阳陈氏名人辈出,南朝有皇后陈道止,北宋有太学生陈东,明朝有进士陈以忠 ;现代有原江苏省劳动局长陈云阁,原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陈和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宁庆,台湾 著名京剧演员陈元正,牡丹江军分区司令员陈熟,海军司令部少将陈国和、上海外贸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元龙等。
丹阳李姓为唐朝时由陇西李氏分房而来。李氏名人甚多。
明代有进士李安等 ;现代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李玲等。
其他原因而迁至。此类姓氏有徐、周、吕、钱、眭、韦等。
丹阳徐氏始迁祖有二:一是在宋朝时徐耀祖由主合迁至丹阳香草河口,徐耀祖为丹阳徐氏的始祖 ;二是明朝魏国公中山王徐达之后人由镇江迁至丹阳。丹阳徐氏名人,清朝有武科进士徐一唯,现代有铁道部通讯专业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锁龙等。
周姓均由镇江迁居丹阳。
寿山、寿仙,为丹阳周氏始祖。
周氏名人甚多,现代有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上 将周坤仁,解放军空军分院总长、少将周钟镐,中国科学院高级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月华,国家气象局科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周秀骥,我国著名植物专家、中 国科学院院士周俊,黄山军区司令员周荣贵,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董事长周继昌等。
南宋时吕瓒、吕瑾兄弟俩首迁丹阳城内新桥,遂成丹阳吕氏先祖。丹阳吕氏传人涌现出众多人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吕氏(恕公派)第15代传人吕浚,号凤子,为近代著名美术教育家 ;吕,字秋逸,著名美术家,佛学大师 ;吕钟湘,字叔湘,是杰出的汉语语言学家 ;吕氏恕公派第16代传人吕去疾,谱名兆瑞,字去疾,吕凤子的长子,为当代艺术家 ;吕去病,字兆虎,吕凤子次子,为我国当代火箭炮专家 ;吕敏,吕叔湘长子,清华大学教授,国家“两弹一星 ”功臣、中科院院士。
丹阳眭姓,始于南唐。南唐刺史眭昭符,赵州高邑(河北高邑县)人,南唐进士,任常州刺史,后为南唐进奏使。
南唐亡后,他怀念故国,耻作宋臣,挈家小来丹阳,卜居于城南的董庄(云阳镇眭巷村东),开辟了丹阳眭氏一脉。
千百年来,眭氏族中贤人颇多,汉代有符节令眭 弘,三国时有 农民义军首领眭固,北魏有中郎将眭夸,明代有户部员外郎眭、翰林院检讨眭石、武略将军眭宪、武毅将军眭嘏,清代有监察御史眭朝栋、画家眭石亭等。《丹阳县 志》(光绪版)中载眭姓进士、贡士、举人等达40余名。云阳韦氏始于东汉后期。原居京兆的韦著,因淡泊名利,遂四处游历,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定 居延陵。丹阳韦氏名人甚多,三国时有史学家、中书郎韦昭,宋有进士韦陡 ;当代有江苏省原副省长韦永义。
云阳朱氏多为理学大师朱熹之后人。南宋晚期,朱熹之5世孙文宽、文泰兄弟俩,落户于丹阳北门外50里的后朱巷(后巷镇老街西)。此后,朱熹的6世孙朱焕,由福建建安迁居丹阳司徒镇曹巷村。朱熹7世孙(佚名)事官武进孟河,后家访仙三年村 ;朱熹的9世孙朱思宗,率子彦辉定居云阳三思桥,后彦辉定居后东岗村 ;15世传人朱迳由丹徒儒里迁至丹阳练湖龙城定居。丹阳朱氏名人很多,古代有朱南杰、朱应奎等进士4人,民国有江苏省参议员朱渊,现代有全国著名乡镇企业家朱小坤、朱国平等。
许多姓氏,其迁居缘由并非一种。如云阳刘氏,其迁居缘由有四。一是宋圣道年间,刘昂奉使江南,为延陵的山水人情所吸引,遂筑庐定居于此,形成了延陵柳茹、虾渡桥刘氏。二是明洪武年间,刘汉宗的十六世孙让二从赤岸迁入,形成了窦庄东洋桥刘氏。
三是宋高宗时,刘 护驾南迁,其子留居丹阳金斗门,形成金斗门刘氏。四是南宋初年,润州太守刘子羽病卒 ;其夫人亦因悲戚而辞世,葬于润东弘上龙唐(后巷镇刘巷西) ;其子刘均为守祖墓,构宅入居墓西,形成了北乡刘氏。丹阳刘氏名人甚多,西汉有荆王刘武 ;唐宋有进士刘太冲、刘太真和刘宰 ;民国时有国民军某部军长刘氵光汉 ;现代有中国核工业部高级工程师刘秋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刘楠来,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志彪等。
如今,丹阳300多个姓氏,80万余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友好,正在为把丹阳建设成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苏南强市而努力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