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荆氏家族》谱历代序之解读
 

                                                                                                         ——  荆其柱                                 

        中国历朝历代留下的文字,种类繁多,但大多是朝廷正史,或为当朝记,或者为后朝为前朝记,其中也列入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名人及其著述。但这些以文字文章立世的文人,并非只有正史中的活动。循理而言,各朝各代的文化名人,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他们周边的人物与事务,常常会有一些随感而发、见解独特、意境深刻的感触与文字。一些社会性较强的话题,也会成为文学作品而流传;至于一些社会性不甚强的,也就漫失于时代的风沙中了。但这些被疏漏的文字仍然十分重要,正如历史上的书法家的随笔小帖那样随意而稀罕的文字,反而更能在无拘无束之间,更能体现这些历史名人的文化与个性,时代的特征、笔力中的风采。如同于昔日皇家遗荒园林中偶得奇珍。
        偶翻江苏丹阳曲阿饵塘《荆氏族谱》,发现有一些极为重要的资料。特别是自南北朝时期起的何承天,顾凯之,储光曦等为之撰写的家谱序文,一直未来见于他们任何正式的辑录,已经属于佚文。这些人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官员学者,有丰碑一样的建树而为后人景仰,至今仍然是中华历史天空上的闪烁星辰。他们能为江南一个望族家谱撰序,越过上千年的时光而流传复得,也是十分幸运。
        荆氏家谱,系出汉初荆王刘贾,其子刘武之后而续,绵延几十代。刘贾在位时留有完整的家训,后代严格遵守,以酿醇厚家风,历汉晋南北朝,而至唐宋元明清。
        何承天,顾凯之,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巨匠泰斗,时与荆氏二十二代荆弘绪、荆弘宗兄弟如影随行、深有交谊。荆氏兄弟在修家谱时他们为序,俩人应允。他们书写的文字直接了当,见解凛然而求独特,阅之朗朗,甚至能品味他们的风骨,听到他们的语音。由他们而始,而降至唐、至宋、至明,至清,名人为序不断,序言文字随时代而变化,渐为繁复,述意渐为全面而完整,笔力也渐为平和、细致。内容也逐渐繁多。
       细读这些序言,发现这些人物的文字皆有特点,各有见解,都有新意,简洁而干练。可见这样一篇文章,也经过了他们的深思熟虑而求真,求实,在考证与研究的基础上,而求有思想的表达。集合而看,应该是一个绵延千年,历经各个朝代,而针对《家谱》特定题材的命题文章。
        应该说,这个课题对子任何社会都是重要的,即使到了今天的信息社会,家族教育、家庭教育的正确与否,也与社会有密切的关联。重视家庭教育,即是家庭延续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何承天,(公元300年一)是南朝时期的重要大臣,也是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与哪道元同名的水利学家、文学家、诗人。是宋《元嘉历》的创立人。他首次将圆周率的计算到小数点后的六位,让人奇怪的是他的计算方法不同前人。何承天也是著名的无神论者。著作极多,声名显赫于一时。中国著名的祖充之,幼年时便知何承天是大学问家,曾由父亲带领问教,何见其聪颖好学,教诲于他。祖充之称其为启蒙老师。足见其学术成就之高之重。
        何承天序言:“东海何承天曰,江左自有晋东渡中原士大夫从仕,后者南人称枪。故特重吴姓,若朱张顾陆之类是也。然晋俗喜清谈、竞侈华、贵阀阅、严寒门。荆姓良族也,其先事世吴,以功受戳。
        厥后与京口建义复坐。诸葛长民逮死。子孙率物恬退不乐仕途。故阀阅不显。然今诸右族或恃门弟多荡越获庆名教。而荆氏倡礼信世,不易守更表表蔫。且荆氏刘贾自汉历魏晋至本朝,传若干世矣。尝考外史。遗编载贾战淮南身段,子幼值高帝病未及封,帝崩。诸吕用事,刘氏不得职。文帝即位始封其子为列候,国朱方为吴王澳所胁,因其将田百碌得释乃徙曲阿。阴别姓荆氏蔫。汉书大纪谓刘贾死国,除岂以其疏属且微也。遂略之与然。马迁作史先权势,而后节义,进任侠而退处士,是尚为信史也乎?予知其孙弘宗缓为之说昔。元嘉二十八
载吉旦”
        此文中,可以看出何承天谈到了东晋时社会风气的讥讽,对“竞侈华、贵阀阅,严寒门”的不耻,并与”先事世吴,以功受戳”的荆氏家族良族家风做了比较,并且考察了荆氏先人在建立大汉朝的功绩,以后历经吕后弄权,世封的变更,并由刘姓改荆姓的由来,并对司马迁的作史,“先权势,而后节义”的针贬。不客气地评论他的文字,“是尚为信史也乎?”大概是最早向司马迁兴问的人了。虽是一篇小文,叙述真实而有针贬,正是典型魏晋风骨,更有大学者纵横天下的文思。
         顾凯之,(公元300年一),是东晋时期的杰出画家,有“画圣”之称,官吏世家兼书香人家,著有《画论》等等理论文章,至今仍然为画圣恭奉。曾经为桓温及殷促堪参军,义熙时期的散骑常侍。顾恺之的学问被人称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诗赋、文章、书法都冠绝一时,故而被称为“才绝”;至于“画绝”那更是负有盛名。东晋著名宰相谢安曾称赞顾恺之的画:“有苍生来所无。”他做为与何承天同时代的友人,籍荆氏家谱,另必高言大论。
        吴侬顾凯之曰:氏族之有志,其国史之遗乎。然国史书善恶以示劝罚。而志则不然,是述世系注名字别流品,以自托龄世氰不过为子孙求仕者开一门径耳。亦奚取羚志为,虽然孝子慈孙必不忍记其恶以扬亲之失,自余碌碌之辈,记之又无益,也要当举其特达者书之。伸后之人知所由出,曰吾世先祖有若人蔫,不可一学也。善则传,否则与世俱没矣。今荆氏之家志以录贤名其有见赞此,夫深鄙江右左之颓风。故因弘绪言之。元嘉二十八载。
        顾凯之是东晋时期的杰出画家,大概是看了荆氏家族的族谱后,籍此而做了一番社会评论,叙述了国史之外、家谱的重要性。谈到了家志(即家谱)是国家历史的遗落,国史的记录善恶以示对社会的惩戒。家谱只是记述家族的传承脉络,以让后人知道家族历史。当然也会为后人追求仕途,开一个方便之处。由此,后世子孙一般不忍记载家族的不当之处以扬先辈的失误。至于平庸碌碌的那些人,记述又能有什么益处呢?其实也要将在各个方面有特殊之处的人记述下来,让后人知道自己的由来,说我的先祖有那些人。可以有所效仿学习,不要只钻(作官)一个方向。好的就要记录下来,不然“与世俱没矣”。今天我看了荆氏家谱上的若干先贤的记载,有感觉于此。并对东晋南迁的晋朝官僚的颓废之风进行了评论,“我很是鄙视 江右江左之颓败之风啊”。
        顾凯之文章不长,却谈到了家谱与国史的区别和用途,惩恶扬善,教育后人。至于家谱,记载那些显达的人物,至于其他方向有特显达的人,平庸的人也要记载下来,让后人知道自己的由来,不然就散失于世外了。(荆氏家谱中就注意了这个方面,显示了沉稳而敦实的家风)至于东晋南迁的那些官员的轻薄与浮华,颓败之风,·我是很鄙视的啊!
        画圣的文字不长,字字有意,字字瑰丽珠矶,不蔓不枝,清爽孤高,而有教义。并以一句感叹做为结尾,让今人仍然能够从画圣文章中感觉到他的语气面貌,栩栩如生,正在眼前。
        何文中提及的荆弘宗与荆宗绪,是为兄弟。弘宗,字延汉,与何承天是至友。曾经跟随何承天为师,亦晓天文历律、诸子百家等,在家乡教授弟子数百人,是闻名乡里的文化人。
        顾文中提及的荆弘绪,字昌裔,少警敏、喜读书。尝从顾凯之游。因长悼其祖父荆元晖受戮而不乐仕进,放情山水,常与凯之诗叙,今诗散逸。叙犹存。尝辑家乘为录贤谱。
       由此看来,荆弘宗、荆弘绪也是当时的文化名人,能够与顾凯之诗叙的人也不可等闲视之,据说弘绪的诗文已经佚失,但还有叙在,待查了。
       继何承天、顾凯之为荆氏家谱为序后,还有唐朝的任过监察御史的储光曦;辑录《全唐诗》的作者张佑;宋朝直龙图阁学士邵泌;宋朝编修官钟将之;明末理学家、文学家、著述百余著作的陆世仪;清朝时奉直大夫、吏部员外郎的王澎;清散文家,授文林郎知四川直隶,沪州纳溪县事的储掌文;清朝经学家、文学家、文渊阁待直、翰林院编修官的洪亮吉;有清朝河南县事的匡晋压等等。继之为荆氏族谱做序。
       这其中,有一些为序的名人也是荆氏家族的世代姻亲。如匡姓、 如储姓、洪姓。绵延了若干朝代的序文,成就了一道专门为族谱做序的长廊,不同的文字、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言论,与当时的时代特色一起,成了一道路有延续、有传承的一列文章。在中国族谱历史中,也可谓是一道奇观。值得研究。
        由于这些人物在当时就盛名一时,能够为一个家族的族谱而撰写序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家族在当时的声名显赫。可以说这些名人十分看重荆氏望族,并考证、肯定荆氏家族在历史上、在文化上,在家教的淳正厚重风气。
        其次是,由于这些名人自南朝以降,一直到唐、到宋、到明、到清,文章的写法与叙述也极为可观,不同时期的文章都有特殊的语言与气氛,其写法与叙述的内容也十分值得考察。
        值得我们研究的是,这些文章都是言之有物,不仅地记叙了荆氏家谱的一般意义,也对当时家谱一这样一个民间根系文化的记叙,记叙方法方式的变化与改进、记叙的重要性,特别是家谱在整个国家的文化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做了递进式的研究,而非一般性的应酬之作。
        家谱的整理与传承,对当时的人而言是一种重要历史传承,对后人也是一种启迪。特别是家谱中,先人的经历与智慧的积累,会酿成今天人们的思想醇浆,是一种成熟的历史经验、心理经验的传递。后人从家谱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思想的锤炼,修身与立家、立世立言会有更多的帮助。
       有这些著名人物的序文,荆氏家族十分珍惜,视为历经千年的社会肯定与定评,而历千年而不断传递;同时也是表达了对这些文人的敬佩,同时也是对先祖成就的自豪与家族家风的坚守。
        荆氏后人看到这样的历史资料一定会有所感动,拂卷而思,看见了历史也看见了自己。能够看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大家的文字,应该感谢丹阳这一块丰饶的文化沃土,应该感谢荆氏家家族对自己历史的珍惜与记述。相信这样一些文字能够为学者所重视,研究,并丰富我们的视野。
        研究一下他们的序之,家谱之沿革,洞悉家谱之于社会,家谱之国家社会之安定团结,的作用,都是极重要资料,与历史的见证。
        至于储光曦以降的其他历史名人的序文,因篇幅原因,暂不述及。

 
 
Copyright © 2012 荆氏.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11187号
郑重声明:本站为非盈利荆氏家族平台!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溫聲提示:使用1024*768浏览更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