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其柱
文字可玩味,但如象他这般的,可谓少见。
是始于篆刻的爱好?有,但不是完全。他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进入到文字的历史由来、从象形文字到文化图腾,到《周易》到青铜简牍,从佛禅名句名篇到道符咒语。到古代的《三字经》、《道德经》到近代的《新华字典》,到简体字,他研究着、篆刻着、书写着、编撰着、考证着、出版着,无止无休无歇无停。在环室而壁立至顶放满书籍的书柜中,他如同一台钻研文字的永动机。
他就是荆鸿,著名的雕刻家,文字学家、姓氏学家,易经学者、独特的图腾派文字的研究者。当然如果推溯更远,他也曾经是一个省报的编辑,新闻学院的创始人,也是一个在国内享有卓越名声的诗人。
他的切入点就是他的篆刻,小时候家庭的文化滋养让他常常痴迷于手中的一块块石头,刻着切着,总有新的图案给父亲看。
篆刻和历史其实十分悠久,大概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勒石。从朦味中走出的人类,头脑盟出一念文明之光之时,他们就用手边的东西记录下来,以绳结记事、以刻石记事等等,至今仍然存在的岩画大概都是人类文明驻在的时空驿站。

荆鸿先生
文字的出现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是从蒙昧到文明的标志。因为任何一个能够通行的东西定要有大家的共识,可能会在其间有许许多多的比较和修改,而后出现了一些能够整理这些共识记号的人。而能够把那些共识记录下来,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仓颉。他是神一般的人物,传说“仓颉造字,半夜鬼哭”,鬼哭啥?文明将至、阳光普照之时,鬼魅横行的地域将失矣!
经历了又是许许多多的人物的创造,整理,编辑,加之不断地改进书写工具,从青铜到竹木,再到绢帛,再到蔡伦造纸,工具由铸造刀削斧錾,工具的改进也是文明传播的加速器,推进着文明的普及、丰富与流传。
但是,那个勒石的原始记录手段,变成了一门实实在在的艺术----篆刻。
如同从那个时代保留下来的斗牛、驯马和马仔运动一样,中国的名章篆刻初为权柄职位施政,后来成为一门真正的文字艺术。配合着人们的创作欲望,成了人们文雅与品味的象征。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风格与篆刻巨匠。
但即使如此,如荆鸿者也是鲜有少见。
在他的眼睛里,这些经历了无数人磨砺惴摩而保留下的文字,都是有灵性的神灵,这些文字都有准确的含意,有具体的象征,有固定的引领,表达着人们的的情感与喜喜怒哀乐,实在人们的追索与向往。他的语言里,每个文字都有生命的律动,地对应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价值观。他鉴定着欣赏着每个文字的字形,区分着他们的含意,以及在方寸之间的相互位置与和谐。许多文字和成语在他的笔下,有了独特的造型,有了独特的韵味,有了新奇的含意,甚至成了造型独特的装饰。
他惴摩着这些文字,发掘着其中的真意,而孜孜不倦地创作着文字的作品,正如他所讲,这些文字在他的感知下,有了性情,有了真正的生命律动。
在他任某报记者之时,他以印石为缘,拜见了许多国内文化大家,其中有郭沫若等。这些享有盛名的文化学者对他欣赏而勤加指导,他时时回忆着他们的教诲,汲取着力量和激情。
对文字的研究与敬畏,对文字的理解与体会,让他有了通神与通灵的感觉,他的研究越深而他的热情越高,他的篆刻也成了让人赞叹不已的艺术品。
我刚刚到他的创作室时,他告诉我,在他已经完成了众多大部头的篆刻作品后,他又刚刚篆刻完《新华字典》的所有的文字,印石统一3平方厘米大小。大约是一万多个,这些篆刻的字体都是他研究后的吉祥体,为表达祝福与祝愿,有甲骨文、有小篆,有的是鸟兽体,有的是金鼓文,林林总总,在他已经摆满了印章与文玩的走廊边又立起一长排木架,他想用这些字体,印一套中国的四大名著。如同三十年前的捡字排版一样。
我笑问他,准备印刷多少套呢?
“当然只有一套。”
如果这套四大名著,是用一个个印石排列拓印出来,会引起什么样的振动。
事实上,这已是个浩大的工程了,对于他已不是第一次了。
------早年,他已经拓印了《道德经》,并且将这部道德经全文镌刻在1109个印章上。游历到福建后,他又放大这些印石,亲自镌刻到漳州云洞岩500平方米的石崖上。这些印石刻印,大的2.4平米,小的也有0.4平米。云洞岩,早已集中了明清以来著名大家林林总总180多处碑刻,他的篆刻置于其间,让人咋舌,何曾经见过有如此气魄,如此繁复而生动的大手笔?其大胆之设想、形式之新颖,规模之巨大,堪称天下一绝。特别是山下就有都老子云游至此的坐像,与山下的老子像,相衬相合,形象相配,更催人生出对老子的一番敬意。
-------在这之前,他已经完成了《易经》的篆刻,他根据易经上的卦辞,后人的注解、归纳与演绎,也加上自己的研究与心得,编了一套通俗易懂的卦辞,对应八八六十四卦、篆刻了八八六十四个巴掌大的印章。每方印手法都不一样却而成一体。印面上,有阴刻阳刻,各种文体,相辅相成。细细看去,如同探幽入境,阴阳相济、山雨风声,明明暗暗,如烛如灯,让人伫步,感到世事的苍茫与玄机。
-------在这之前,他已经完成了《三字经》的篆刻,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将《三字经》的全文,刻成了222枚印章,每块印都有独特的构思与创意,“人之初”三个字古朴而拙朴,象征着人出生的稚气和天真;“性本善”笔法清致而挺秀,透出性格中的细腻和本性。以达到在字中有情有意、有所寻味。
-------在这之前,2009年,他在广州莲花山上完成了史无前例的5000个甲骨文字的篆刻。整理甲骨文,是他的导师郭沫若的一个心愿。郭老在世时,希望能够出版甲骨文字典。当时郭老曾经对他说过,从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已经发现了七千多个,能够被人辨识的有五千个,还有二千多不能被认识,不知道那二千个字能否解开。他久怀导师之念,到了广州,他把世人已经收集到的五千多个甲骨文字,集中镌刻到印石上,再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再放大一块块地刻到莲花山上。成了篆刻到山上的甲骨文大字典。当人们品味学习、流连忘返之际,会不想到郭老、还有他对后人的殷殷期盼呢?
------在此之前,他完成了中国姓氏大全的编辑整理与篆刻。历经五千年文化的中国,现在姓氏到底有多少?实在难以说明。完成这个浩大而繁复的工作,整整用了他二十年的时间,他于行车之余,认真考据,走过了上万里路,访问上万个朋友,也刻了上万个印章。他些印章汇合于一起出版了《万家印典》。完成了对中国姓氏的考察,也完成了对万个姓氏的记录与篆刻,一方印章,一个访问;一个故事,一个传奇。
捡几个难得的姓氏说说吧,在他的考证中,十二属性都是姓氏,还有一些人们很少知道的,如虫、酱、粪、妖、尸、犬、兽、炕、仄等等,极为罕见,当然还有些一般人难以叫出名的姓。至于平常的姓,简单的是一个字,如张王李赵等等和,二三个字姓氏常见,七八个字姓氏也就难得见到了。为了考证一个罕见有姓氏,他曾经爬大山,走险路,千方百计也要知道根底。这些印章汇合到一处,对于中国文化来讲,其价值如何评估也不为过。
-------在此之前,他已经研究整理了道家的符咒,他解释了,印刻了,既解释了首家的一些咒符,也应合着人们辟邪驱灾保平安的心愿。但对于文化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整理。因为以前谁也不曾做过。
-------在此之前,他刻了唐诗三百首,每首一印,字体隽永清秀,每印都是让人把玩不止的佳作。
-------他刻过历史上的文化符号: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在他的书柜间,还有渡海的八仙,吉祥八宝的图案。
等等,想来是他的悠闲之玩吧!
以上这些,对于任何一个搞篆刻的人来讲,能够有其一,就是难得,能够有其二其三其四的,有谁?
他现在正在进行的是依据赵朴初时期出版的佛教历史上的一万四千多个著名的高僧大德的刻印,也正在不停的研究设计中。这个计划会汇集那些在佛教历史上的名僧大德,他们也是一个长长的文化系列,汇集了中国宗教史的精华与智慧。难的是信奉佛教的高僧名字中大多有智、慧、信、永、行等相同的字,在设计时力求有所特色力求有所区别,需要下许多功夫。已经有许多佛教圣地关注这个系列,可以展览,可以长久收藏。那里历史大哲们会形成一个从古到今的讲述----宗教与人类,宗教与和谐。给今天的社会带来吉利与祝福。
他的篆刻是有计划、有指标的,每天要做多少事,铭刻什么,检索什么,都有计划,决不含糊,决不拖延。如果耽误了,只好加班再补回来。
至于平时,还做些看起来零散、同样也是大部头的铭刻。2013年在沈阳刚刚结束的全国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邀请他为所有获金奖的运动员刻印,他准时篆刻了出来,印面上专门装饰了国徽的图样。四百多方印章,个个都是精美之作,组委会、运动员十分喜爱。之后,有人要巨资收藏这些印章。他没有同意,他在想要出版全运会金奖运动员印章的书,做为纪念。
他为当地的企业家们刻印,为友人刻印,是日日的平常,是时时的平常,不上言谈。
当他把这些不停追逐的目标和结果排列出来之时,我们看见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在各种各样曾经有过的字体中,各种各样的文风,各种各样的特色,各种各样的领域,一一展现出来,奇特而引人入胜。恍如一部可以检阅的列阵。
有人说他是篆刻家,其实,他更是文字考证者,文化整理者,其他篆刻家往往做不到这样的深入与精深。在文字的考证过程中,他也会将心得一一记下,做出一些解释,说明。那些在研究过程中偶然雷火击发的灵感,他都认真的仔细地记录下来。那种经历,非文字的精深研究者是不能做到的。积累多了,精深了,又有一本书籍可以出版了。有人说他在文字上创造了一种图腾体,中国的图腾是吉利吉祥的象征,他的书法与印章也正是对社会平安与幸福的祝福。
他平日走动在自己的书斋之中,偶尔会和朋友小聚喝喝茶,聊聊天下,聊聊朋友。随后他主会静下心坐在自己的小桌前,设计正在进行的印章图稿,他的每方印章都会有几个设计,同一个字也不会有重复,从中比较、区别、相组、相合,求得其中更好的寓意。
他一颗心怀慈悲,他无偿地教授着好多个青年人,这些原来文墨不通的人也拿起了刻刀,在他的指点下,一刀一刀地刻着方寸之间的字体。特别是有一些生活无着的人,在他的帮助下,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也有了谋生的手段。
他的印章得到了文化部的鉴定与认可,评定了他的印章每个字一万元。这是很高的价值了。
现在已经有了可以集中展示他艺术作品的场所,4200米的艺术展览室,每天从省里,从北京来的朋友络绎不绝,谈着印章与书画的出版工作。最近他又在美丽的珠江岸边,与美丽的广州大学城相对,他又建立了一个会馆,内有30多个标准房间,可供友人绘画,可供会所研讨,可供开会与小型的展示展览、演出娱乐,优雅的环境、上好的家具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宁静。
在他的展览馆里,任何人都会流连忘返在他的书法与印章的图案中,欣赏着其中的韵味,汲取着他的艺术感染。
爱屋及乌,他刻石铭章,也顺便收藏了许多高品质印石,大多是名贵的寿山石,也有鸡血与田黄,有的竟然有半米多高、价值不菲。她太太是他的经营者,负责采购印石,南来北往,干脆利索。两人配合得珠联璧合,主外的活跃而灵通,主内的手艺非凡。
他以铭刻为研究,以交友为日常。因为他的文化底蕴,他成了广东文化艺术委员会的副会长,也有了一在企事业、政府、各个省市、甚至部队上都有一些常来常往的朋友,略有清闲之时,大家相邀一起,品茶聊天,尽曲水流觞之兴趣也。
他与我交谈时,突然想到我们交往的初期,想起当时的80年代,想起许多我们共同认识的人物,这时他往往自言自语,“我还想写写诗……”我看着他。他的愿望仍然还在,只是已经有些悠远,仍然沉浸于回忆的他已是白发斑斑了。
对于近来荆姓人家的家族研究,他十分支持。他说要尽力而为之,做贡献,也能够有更多的荆姓艺术家们到他珠江边的会馆来,休息、创作、交流。
前不久,日本的《产经新闻》封面刊出了他的照片,介绍了他的作品。在素有文化古风的异国,能够大篇幅的介绍他,也是对他的肯定。
他研究着,整理着,也出版着,这是一个系列的工程。
独他所系,独他所有,独他所专,独他有所得。
在中国,主要依靠铭章而拥有财富,拥有一大批专著,有一些重大研究与突破的,形成一大批文化果实的,大概不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