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荆姓-姓氏渊源(详尽介绍)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荆州),国号为荆,君主称为荆君。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的记载,楚国的旧国号是荆,荆氏是未改号为楚之前的姓氏,又说周朝楚国的别称为荆,国民以国为氏。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帝之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于是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所属部落族人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
 
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就是楚之先祖。

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被封为子爵,“赐江上楚蛮之地”即湖北荆山地区,熊绎遂率族迁落荆地,建都于丹阳,因称荆国,仍事于周成王。这是芈楚族人首次自中原进入江汉平原的湖北地区,也是荆国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认封。

“荆陵”,也是楚国的别号,春秋初期的楚国在尚未崛起于诸侯以前就号称“荆”,后来“荆楚”二字多被史家连在一起使用,专指春秋至先秦时期的楚国。荆国传到楚文王熊赀执政以后,他将都城从丹阳迁于郢(今湖北江陵),此后为扩充领域,不断与中原诸夏发生战事。

到了楚文王次子芈頵(熊恽)在周惠王姬阆五年(楚堵敖熊艰五年,公元前672年)杀其兄楚王堵敖(亦称熊囏)而自立为楚成王之后(公元前671~前628年在位),自改荆国为楚国。楚成王在位时期尽力结好中原诸侯,同时借周惠王之命镇压了夷越,随后大力开拓江南,迅速壮大楚国实力。到了周惠王二十二年(楚成王十七年,公元前655年)以后,楚成王已经国家治理得实力大增,遂频繁出兵,先后吞灭了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周边的诸侯国,从此楚国声威大长,开始与中原诸夏争夺霸权地位,并积极干预中原诸侯的国政事务。

周襄王姬郑十四年(楚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派兵救郑国,与宋国军队大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射伤意欲称霸的宋襄公并击败宋军,楚国军威大振,其时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在楚成王继位改荆为楚以后,以前历代荆君的庶出子孙者,即有以原国号为姓氏者,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荆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为居于秦国的楚氏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所改,属于以国名为氏,或避讳改姓为氏。

芈姓之后原有以国为姓的楚氏,其中有一支楚氏族人居于秦国,在斯地生息繁衍。后在先秦时期因避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名讳,改以原国名“荆”为姓氏,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荆氏族人皆尊奉楚君熊绎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荆氏合谱。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战国末期,齐国有庆氏一族,是公孙庆克的后裔子孙,后因故有改姓为荆氏者,逐渐形成江南荆氏一族。

公孙庆克,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庶孙,即齐桓公之子姜无亏的儿子。公孙庆克的儿子后来以父名命氏,称庆氏,形成了一个庆氏大家族。

在春秋时期,齐国公孙庆克的后裔中有著名的庆封,在晋国还有庆郑,皆为齐桓公之支庶。

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在位)任上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在位),庆封与崔杼同为上卿,执掌齐国国政,不久这二人再晋升为左右相国。

后因崔杼家族挑起齐国内乱,庆封以弑君之罪灭掉了崔氏家族,自己独霸朝政。其后,庆封将政事交予儿子庆舍处理,而自己则荒淫无度,肆意享受,结果引起了齐国满朝对庆氏家族的强烈不满。不久,庆封的亲信家臣卢蒲癸与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合谋杀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就逃至吴国。

当时的吴王姬诸樊将吴地朱方之邑(今江苏丹徒)赐封给了庆封,齐国的庆氏宗族闻讯纷纷赶来相聚,自此,庆氏一族富于吴地。由于朱方之邑地近荆楚,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指地为氏者,分衍出一支荆氏。而其他庆氏族人则在东汉安帝刘祜执政时期(公元107~125年在位),为避汉安帝之父刘庆的名讳,纷改庆氏为贺氏、封氏等其他姓氏。

在先秦时期,被燕国太子丹收买并派往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的著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之刺客荆轲,即是该支由庆氏分衍的荆氏族人。

姜姓荆氏皆尊奉公孙庆克为得姓始祖,且不与芈姓荆氏合谱。

得姓始祖:熊绎、公孙庆克(姜庆克)。


 
三.各支始祖:
 
山东荆门世系:

始祖:荆冠金,妻金氏,源出山西。

二世祖:荆竹南     三世祖:荆有德

四世祖:荆法吉     五世祖:荆维坤

六世祖:荆善已     七世祖:荆长福

八世祖:荆焕国     九世祖:荆梁世

十世祖:荆 有,家谱失传,祖妣不详

十一世祖:荆 忠,妻杨氏,迁往山东

十二世祖:荆永振,妻王氏

十三世祖:荆遇盛,妻李氏

十四世祖:荆长春,妻刘氏

十五世祖:荆之信,妻韩氏

十六世祖:荆克智,妻曹氏

十七世祖:荆宪章,妻李氏

十八世祖:荆大吉,妻崔氏

十九世祖:荆树同,妻杨氏

二十世祖:荆廷兰,妻宋氏

二十一世祖:荆维庆,妻毕氏

二十二世祖:荆鹤泉,妻宋氏

二十三世祖:荆殿秀,妻赵氏

资料有待补充。


 
四.迁徙分布:
 
荆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六位,人口约二十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7%左右。

今黑龙江省的兰西县、齐齐哈尔市、五大连池市、哈尔滨市,河南省的洛阳小浪底市、巩义市、郑州市、延津市、焦作市武陟县、新乡县、开封市、南阳市、漯河市舞阳区、平顶山市,山东省的莒县、龙口市、聊城市莘县、淄博市桓台县、蓬莱市、临沂市、枣庄市、莱阳市、潍坊市高密、东营县、菏泽市、金乡县、临清县、聊城市、威海市石岛、日照市岚山区,吉林省的长春、吉林、延边地区、白城市,河北省的沧州市、泊头市、黄骅市,山西省的阳泉市、平陆县、临猗县、永济市、太原市、石鹿县、朔州市,陕西省的安康县、杨凌县、洛川县,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丹东市、鞍山市,江苏省的徐州市、镇江市、沛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重庆市的合川县,湖南省的辰溪县,湖北省的麻城市,安徽省的涡阳县,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荆氏族人分布。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广陵邑。秦朝时期置为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广陵并入江都。

 
2.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邠庆堂:宋朝的将领荆嗣,累立战功。宋太宗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宋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他一生经一百五十余战,未尝败北。
受祉堂:资料有待补充。
临保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保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留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垂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留青堂:资料有待补充。
裕后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启佑堂:资料有待补充。
宝善祠:资料有待补充。
广宗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源堂:资料有待补充。
昌后堂:资料有待补充。
谷贻堂:资料有待补充。
留青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家谱文献:
 
江西丹阳皇塘荆氏元一公谱稿,外编八卷,(清)荆国霖续编,清光褚三年(公元1877年)敦五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阳曲阿皇塘荆氏宗谱六十卷,首两卷,附长房外编十卷,(清)荆富庆、荆行坦等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十六册。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阳曲阿皇塘荆氏南庄公支分修谱稿十六卷,首一卷,(民国)荆孟斋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启佑堂(祠)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丹阳曲阿珥塘荆氏族谱二十六卷,(民国)荆廷砚续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长兴荆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宝善堂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长兴县博物馆,今仅存第二卷。

江苏曲阿皇塘荆氏宗谱六十卷,首两卷,附长房外编十卷,(清)荆福庆等修,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十六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曲阿珥荆氏族谱二十六卷,(民国)荆廷砚续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受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Copyright © 2012 荆氏.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11187号
郑重声明:本站为非盈利荆氏家族平台!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溫聲提示:使用1024*768浏览更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