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荆襄九郡的由来
 



         荆襄九郡,意指三国时代之荆州。因以襄阳为治所,故称“荆襄”。

        《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砺、砥、砮、丹,惟菌簵、楛。三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周礼·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瞢,其川江、汉,其浸颍、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

        《释名·释州国》:“荊州,取名於荊山也。必取荊為名者。荊,警也。南蠻數為寇逆,其民有道後服,無道先疆,常警備之也。”

        《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

         孔安国云:“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李巡曰:“汉南其气燥,刚禀性强梁,故曰荆。荆,强也。”

         荆山,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与武当山、神农架遥相呼应。因古代满山生长荆条(灌木),故名。荆山主脉和高峰均分布在襄阳市保康县境内,南部山势平缓、河谷较宽,北部山势高突、河谷较窄,主峰聚龙山1852米,位于保康县龙坪镇、后坪镇和两峪乡之间。荆山余脉紧邻襄阳市南漳县西部、十堰市房县南部、荆门市东宝区北部、宜昌市远安县东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克陵根据1972年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的古地图,经测绘得出“熊绎辟荆山,渊源就在现在的保康聚龙山一带”,更加证明了荆山乃荆楚发源地。


         《汉书·地理志》未以州郡分类,而是以郡国陈列。全篇属荆州的郡国有7个,分别是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国,却不见荆州治所相关记载,这是何原因?

        《汉书·武帝纪》:“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说明西汉武帝时已设有刺史,但西汉地理志没有州治所的任何记载。《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绥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大概不设州治所皆缘于“不常置”吧,且“奉诏条察州”指明刺史巡行郡县,所以不需常驻地方。西汉时的刺史相当于部委的监察官,而变为州牧后相当于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才逐渐有了治所。公元188年,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并由中央的九卿出任这一职务,更是加大了州牧的权利,相当于中央派部长下去做地方省委书记兼省长。

        《后汉书·郡国志》:“〖汉寿〗故索,阳嘉三年更名,刺史治。”说明荆州治所最初为武陵郡汉寿县。《后汉书·刘表传》:“初平元年,诏书以表为荆州刺史,……乃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共谋划。”以及《通鉴》均表明刘表的实际治所为襄阳。

        自公元190年,长沙太守孙坚杀死荆州刺史王叡,刘表被任为荆州刺史,从宜城徙治襄阳。到公元208年,刘表病死,刘琮降曹,荆襄之地终于成为了三国争夺的焦点。赤壁之战后,荆州更是三分,魏蜀吴各得三郡。《晋书·地理志》:“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江夏、桂阳、长沙三郡为吴,南阳、襄阳、南乡三郡为魏。”这便是“荆襄九郡”的由来。


 

 
 
Copyright © 2012 荆氏.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11187号
郑重声明:本站为非盈利荆氏家族平台!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溫聲提示:使用1024*768浏览更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