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隐于《荆氏家族》谱中的历史名人
 


                                                                      —— 荆其柱                                

偶翻江苏丹阳曲阿珥塘《荆氏族谱》,发现有一些极为罕见的资料。这就是自南北朝以来,当地著名的文化人给荆氏族谱做的序。这些名人上至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南朝宋大臣何承天、顾恺之,下至唐宋而至明至清,连续而不绝。

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宋大臣、科学家、水利学家、文学家何承天,至今仍然为人所奉为画圣的顾凯之,他们为《荆氏家族》谱撰写的序文,一直未来见于他们任何正式的辑录,当属佚文。这些人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官员和学者,有凛凛丰碑的建树而为后人景仰,至今仍然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闪烁星辰。他们能为江南一个家族家谱撰序,越千年时光而复得,也是十分幸运。

中国历朝历代留下的文字,种类繁多煌煌,但大多是朝廷正史。其余很少。这些正史或为当朝记,或是后朝为前朝记,于记载皇权执政沿革之余,其中也幸运地列入了些重要的历史名人及其著述,可能这些人涉入朝廷较深较显。

但这些以文字文章以艺术而立世的文化人,并非只局限于正史中的活跃。循理而言,这些文化名人,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他们周边的人物与事务,常常会有一些随感而发、见解独特、意境深刻、清新活泼的感触,而形成我们看见的相隔时远的文字。这些文字如果社会性较强,也会成为文学作品而流传;至于专门为某人某事而撰写而不适流传的,也许就漫失于时代风沙中了。但这些被疏漏的文字仍然十分重要,正如历史上书法家的随笔小帖,随意而稀罕的文字反而更能在无拘无束之间,更能体现这些历史名人的特征与个性,时代的文风、笔力中的风采,恍如于昔日皇家遗荒园林中偶得奇珍。

荆氏家谱,系出汉初荆王刘贾,其子刘武更姓为荆之后而续,绵延几十代。刘贾在位时留有完整的家训,后代严格遵守,以醇厚家风,历汉晋南北朝,而至唐宋元明清,一直为《史记》中的广陵望族。

何承天,顾凯之,属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巨匠泰斗人物,时与荆氏二十二代荆弘绪、荆弘宗兄弟如影随行、深有交谊。荆氏兄弟修家谱时请他们为序,俩人应允。他们的文字直截了当,见解深刻而独特,有明显的魏晋风骨,至今阅之朗朗,如闻其音。由他们而始,而降至唐、至宋、至明,至清,序言的文字随时代而变化,渐为繁复,述意渐为全面而完整,笔力也渐为平和、细致。内容也逐渐繁多,若以曲水流觞之比,那个承载着族谱的酒杯,盛满了不同的文字与风格,细细品之,都有独特的味道。

细读这些序言,发现这些人物的文字虽然出版不同时代,却各有见解,都有新意,简洁而干练。可见他们受命为家谱为序的文章,也经过了他们的深思熟虑而求真求实,在考证与研究的基础上,而求有思想的表达。集合而看,应该是一个绵延千年,历经各个朝代,如有编撰,竟可称是针对《家谱》特定题材的论文集汇不为过。

何承天,(公元300年---)是南朝时期的重要大臣,也是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与郦道元同名的水利学家、文学家、诗人,他是重要的官员,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学者,是中国第一部历法---宋《元嘉历》的创立人。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他首次将圆周率的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六位。也是著名的无神论者。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祖充之,幼年时知道何承天是大学问家,曾由父亲带领,向何承天问教,何见其聪颖好学,教诲于他。祖充之称其为启蒙老师。足见其学术成就之高之重。

何承天序言:“东海何承天曰,江左自有晋东渡中原士大夫从仕,后者南人称伧。故特重吴姓,若朱张顾陆之类是也。然晋俗喜清谈、竞侈华、贵阀阅、严寒门。荆姓良族也,其先事世吴,以功受戳,厥后与京口建义复坐。诸葛长民逮死。子孙率物恬退不乐仕途。故阀阅不显。然今诸右族或恃门弟多荡越获戾名教。而荆氏倡礼信世,不易守更表表蔫。且荆氏刘贾自汉历魏晋至本朝,传若干世矣。尝考外史。遗编载贾战淮南身殁,子幼值高帝病未及封,帝崩。诸吕用事,刘氏不得职。文帝即位始封其子为列候,国朱方为吴王濞所胁,因其将田百碌得释乃徙曲阿。阴别姓荆氏蔫。汉书大纪谓刘贾死国,除岂以其疏属且微也。遂略之与然。马迁作史先权势,而后节义,进任侠而退处士,是尚为信史也乎?予知其孙弘宗缓为之说昔。元嘉二十八载吉旦”

此文中,可以看出何承天谈到了东晋时社会风气的讥讽,对“竞侈华、贵阀阅,严寒门”的不耻,并与”先事世吴,以功受戳”的荆氏家族良族家风做了比较,他评述了荆氏先人在建立大汉朝的功绩,以后历经吕后弄权,世封的变更;并由刘姓改荆姓的由来。更让今天的人们意外的是,他对汉司马迁的作史甚不客气,有对“先权势,而后节义”的针贬。不客气地评论他的文字,“是尚为信史也乎?”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司马迁兴问的人了。虽是一篇小文,叙述真实而有针贬,正是典型魏晋风骨,更有大学者思虑天下、纵横逾越、风流俊逸的文思和气魄。

顾凯之,(公元300年----),是东晋时期的杰出画家,有“画圣”之称,官吏世家兼书香人家,著有《画论》等等理论文章,至今仍然为画圣。他也曾在朝为官,曾经做过参军、散骑常侍。顾恺之的学问被人称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诗赋、文章、书法都冠绝一时,故而被称为“才绝”;至于“画绝”那更是至今负有盛名。东晋著名宰相谢安曾称赞顾恺之的画:“有苍生来所无。”赞他是自从有人类以来从未出现的奇人。

他与何承天当有交谊,籍荆氏家谱,另有一番高言大论。

吴侬顾凯之曰:氏族之有志,其国史之遗乎。然国史书善恶以示劝罚。而志则不然,是述世系注名字别流品,以自托於世胄,不过为子孙求仕者开一门径耳。亦奚取於志为,虽然孝子慈孙必不忍记其恶以扬亲之失,自余碌碌之辈,记之又无益,也要当举其特达者书之。俾后之人知所由出,曰吾世先祖有若人蔫,不可一学也。善则传,否则与世俱没矣。今荆氏之家志以录贤名其有见於此,夫深鄙江右左之颓风。故因弘绪言之。元嘉二十八载。

 顾凯之是东晋时期的杰出画家,受邀之后,看了荆氏家族的族谱,籍此而做了一番社会评论,叙述了国史之外、家谱的重要性。谈到了家志(即《家谱》)是国家历史记录的遗落,国史的记录善恶以示对社会的惩戒。家谱只是记述家族的传承脉络,以让后人知道家族历史。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也是会为后人追求仕途,开一个方便之处。由此,后世子孙一般不忍记载家族的不当之处以扬先辈的失误。至于平庸碌碌的那些人,记述又能有什么益处呢?其实也要将在各个方面有特殊之处的人记述下来,让后人知道自己的由来,说我的先祖有那些人。可以有所效仿学习,不要只钻“作官”一个方向。好的就要记录下来,不然“与世俱没矣”。今天我看了荆氏家谱上的若干先贤的记载,有感觉于此。他为荆氏家风纯朴为赞,并与当时的风气相比,特别是对东晋南迁的官僚颓废无能进行了评论,“我很是鄙视江右江左之颓败之风啊”。
       
       
 画圣的文字不长,字字有意,字字瑰丽珠玑,不蔓不枝,清爽孤高,而有教义。并以一句感叹做为结尾,让今人仍然能够从画圣文章中感觉到他的语气面貌,文风朗朗、直抒胸臆、有尊有导、论是评非、淳淳言语,无有一个废字。

       
何文中提及的荆弘宗与荆宗绪,是为兄弟。弘宗,字延汉,与何承天是至友。曾经跟随何承天为师,亦晓天文历律、诸子百家等,在家乡教授弟子数百人,是闻名乡里的文化人

顾文中提及的荆弘绪,字昌裔,少警敏、喜读书。尝从顾凯之游。因长悼其祖父荆元晖受戮而不乐仕进,放情山水,常与顾凯之诗叙郊游,今诗散逸。序犹存。

由此看来,荆弘宗、荆弘绪也是当时的文化名人,能够与何承天、顾凯之诗叙的人也不可等闲视之,据说弘绪的诗文已经佚失,但还有序在,待查了。  

        自何承天、顾凯之为荆氏家谱作序后300年,又有一个大文化人走进了荆氏家谱,为之作序。这就是唐朝与王维齐名的田园诗人储光曦。

储光羲,唐开元726年进士,润州延陵(今江苏金坛)人, 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储光羲是唐贞观年间的大诗人,与王维齐名,他的诗被评为“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并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认为“两贤气同体别”,都是能够继承曹(植)、刘(桢)、潘(岳)、陆(机)的“风骨”的。储光羲的诗尤以描写田园山水著名。诗文风格朴实,能够寓细致缜密的观察于浑厚的气韵之中,在表现闲适情趣的同时,多少接触到一些农村的现实,给人以真切之感。

王维曾经有一首诗,谈到了他与储光羲的友情与友谊:

待储光羲不至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意思是: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坐立不安地盼着友人,竖耳倾听有没有车子到来的声音;

     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原来自己弄错了;

     晚钟响在皇家的园林里,细雨从春城的上空轻轻拂过;已经明白他顾不上过来,是自己太过急切想要见到他。

诗句情真意切细腻,正是他们交往的常情。

这样一个大诗人也由于荆氏家人之邀而为荆氏家谱为序:

“自古建国者各设史官,记录时事春秋。而降有世家等书。秦废封建郡国不得置史,太史氏不悉天下之事,於是秉礼之家或为之谱缙绅之士,或为之传云。

国朝贞观中尝命儒臣刊定氏族志,天后称制复更定之。先皇宗次戚里,次勋臣、次郡望,大要重阀阅。苟寒士虽奕世清贵与编民同。故近世士大夫作谱志或妄拟名贤伪立世次,有因而附会者。唯曲阿荆氏不然。荆本汉宗室自六朝以来雄於郡邑,至其所藏家志甚束简,或数世一人,或再世一人,或一世两三人,初不晓其义,及观顾凯之之小序,标其端曰,录贤匪徒昭穆也。而后录所略者宜多矣。又隋杨素平陈,徒三吴豪右万余家散置淮南北诸郡,荆氏徒步者数人,广陵几百口,故有广陵之派。今予姑之子仁裕兖州从事也,其从弟仁翰予同年进士也,予妇兄仁章桂州经略判官也。三人一清谨、一宽厚、一练达,时皆以为贤。而宣州别驾延徽廉清敏干,亦广陵之可录也。予文虽不逮古人,肯泯其实哉!

                                       天宝十二载储光羲书

天宝十二年,应是唐玄宗开元盛世之时,大概是公元742年至756年。书此文时,应是公元754年。

如果是研究家谱历史的人,一定会注意到这个序。序文中讲述:自唐朝起,选用官员已经开始注重门阀出身了。为了此许多家族在谱记中弄虚作假,而荆氏家族不一样。本来荆氏家族就雄立于各郡望之上,但一是一二是二,清清楚楚。只是记录家族的人事迁移。只是记录家族的延续而已。广陵一派就记得清清楚楚。现在我的姑姑的儿子荆仁裕,其弟荆仁翰,我妇兄荆仁章,都是为官的。三个人一人清廉,一人宽厚,一个练达,都是名燥一时的贤达人士。(我为之作序,),我写的文章固然不如古人,但不能掩其真实啊!

从这里,我们知道,储光曦是荆姓人家的姻亲,其姑姑之子荆仁裕兄弟,其妇人之兄荆仁章,都在朝廷为官。也是一时的名人贤达。可能正是由于他们之邀,储光曦为之作序。储光曦说,这些人都有实实在在的家风,有令人称赞的品格,有令人仰慕的能力与才干。这比那些伪门阀之贵而求官求仕途的人来讲,不知道要高尚多少!

储光曦过世后,葬于丹阳的长荡湖畔。至今年年都有储氏家族的祭奠。

有意思的是,储光曦的后人储掌文,也曾为荆氏族谱为序,储掌文是清代的著名散文家,其著述曾入青年毛泽东的必读书目。他写的序文文字较多,另记。

继南北朝何承天、顾凯之、唐储光曦为荆氏家谱为序后,还有辑录《全唐诗》的大臣张佑,宋朝直龙图阁学士邵泌、宋朝编修官钟将之、明末理学家、文学家、著述百余著作的陆世仪,清朝时奉直大夫、吏部员外郎的王澍,清散文家、授文林郎知四川直隶、泸州纳溪县事、储光曦后人储掌文;清朝经学家、文学家、文渊阁待直、翰林院编修官的洪亮吉,有清朝河南县事的匡晋珏等,继之为《荆氏族谱》做序。

这其中,有些是荆氏家族的世代姻亲。如匡姓、如储姓、陆姓、洪姓等等。这些姓氏囊括了这一地区绵延不绝的名流大家,至今让人景仰。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些谱记的作者几乎囊括了广陵郡一带几乎所有的古今文化名人,他们毓秀于当时,也光照今天。可以说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几乎个个都是让人赞叹不已的高峰。因此这些谱序,也成了江南这些地方才俊跨越时空的集合,在我们眼前,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个特色,就是在为族谱“做序”的命题下,成了一道富有特色的文字长廊,不同的文字带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不同的身世带有不同的风格个性、不同的时风带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言论显示出不同的时代氛围与关注。如果认真看看这些谱序,你也会有横越时空之感,会看见他们衣袂飘飘、指点江山、思索而求真谛的形象。他们的这些谱记与他们的其他诗文一起,与当时的时代特色一起,在中国族谱历史中也可谓是少见的奇观。

值得我们研究的是,这些文章于记述之中,也对家谱---这样一个民间文化的认识展开了讨论式的记叙,家谱的记叙方法方式,家谱的变化与改进、记叙的重要性,特别是家谱与国史之间的关系,做了递进式的研究,而非一般性的应酬之作。特别是对家族----这样细微的社会细胞与社会发展、与社会安定的关系等等方面,做出了至今仍然发人深省的论述。虽是为荆氏家谱而做的序,确是有见地有棱角,有真知灼见。

家谱的整理与传承,自然有一定的作用与特点。在今天信息时的广泛交流、与价值观的普及之中,家谱中原有的一些功能也会有些淡化、血脉联系的功能可能不如以前。但它既然形成了一种顽强的家族文化与社会文化,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能小视的。从汉代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开始,随“家庭”“财产”的相对固定,家谱随门第之观念而逐步通行于社会;内容也逐渐由简单的血脉记载到文化的传承、到生活经验的积累,到先人对后人的希望与寄托等等;先人的经历与智慧的积累,会酿成今天人们的思想醇浆,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理传承,是生活处世理念经验的传递。后人从家谱中能够受惠更多的思想锤炼,修身与立家的帮助。即使是到了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但其中仍然有为人立世的根本,而非社会广义的一般宣传所难能涉及传授的。

由于这些人物在当时盛名一时,能够相继为一个家族的族谱而撰写序文,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家族的悠久声名。荆氏家族历代都十分珍惜,每每修谱,必敬录他们的序文于谱记之前,视为历经千年的社会肯定与定评。既是对这些文人的崇敬,同时也是对先祖家风一贯的自豪与坚守。荆氏后人看到这样的历史资料一定会有所感动,拂卷而思,看见了历史也看见了自己。

当然,能够看见这些历史名人精辟而非凡的文字,应该感谢广陵郡这一块丰饶沃土,能够产生这样一些星光灿灿的文化泰斗,仍然让摸索中的人们有所遵循。相信这样一些文字能够为学者所重视,研究,并启迪丰富我们的视野。

家谱之学已经成了文化,家谱之于社会,家谱之与国家社会之发展、安定团结,都有越历史而存在的见证。

 

(此文中的广陵郡,系指旧称,大概包括了南京、无锡、镇江、宜兴、苏州的地区。)

 
 
Copyright © 2012 荆氏.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11187号
郑重声明:本站为非盈利荆氏家族平台!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溫聲提示:使用1024*768浏览更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