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一说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荆姓兄弟二人来此建村。本村系弟所建,故以姓氏取名为小荆家。同期翟姓迁入。后因地处大荆家村东,1965年春改称为东荆家。 东荆家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03′,北纬36°39′。东与崂峙埠村隔河相望,西与大荆家村毗邻,北同西沽头村接壤,南临黄海。隶属大阎家镇。东距镇政府驻地5.5公里,东北距市政府驻地17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5.5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306户,945人。村中只荆、翟2姓,均为汉族,荆姓人口居多。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小荆家小学,1947年停办。1951年春复学招生,1个复式班,教师1名,在校学生56人。1968年,发展为有5个班、6名教师的完全小学,在校学生174人。1982年,村自筹资金建新校舍20间,制标准课桌45套,教学设施日趋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96年8月,村完小合并到西沽头中心小学。1978-2002年,全村有2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1992年以来,村聘请市科协常年来村指导果树修剪与管理,培训技术人员,有2人获得助理农艺师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人民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92公斤。1978年,人均粮食166公斤,经济总收入101.82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种车辆96辆,摩托车102辆。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面积不足7平方米。1986年,全村统一规划街道和房屋建设。到2002年,新建瓦房186幢,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 集体福利改革开放以后,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3年,投资5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4年,投资4万元,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春,荆瑞生、翟海清、荆崇朴、荆振崇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批党员。同年成立党支部,荆瑞生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了减租、减息、雇工增加工资、土地改革等运动。1945年1月,组织支前队16人,随军参加解放万第战斗。1947年,全村有38人参加人民解放军。 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6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42人。曾有荆瑞生、荆崇朴、荆芳臣、荆奎朴、荆占朴、翟太春、翟同义、荆振信、荆振发、翟守林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4年设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委会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妇女、治安、民兵等组织。先后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荆浩朴、荆奎朴、荆振江、荆芳臣、荆仁朴、翟同义、荆振发、荆振信、翟守国、翟守林。1999年6月,翟守国当选为首任直选村民委员会主任。2002年4月,翟守林当选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