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荆紫山赋
 
   李金河

序:荆紫仙山,《山海经》中已有记载,名敖岸山,位于新安县北部黄河南岸,西起黛眉山,东至莲花寨山,东西绵延六七十公里。其主峰天坛峰,海拔 829米,山势陡峭挺拔,上下7.5公里。山多荆树、紫花漫山得名。古传其北麓产金,故又名金子山。

一柱凌霄,光腾银汉。孤峰独秀,翠围晴岚。敖岸挺拔兮,势薄昆仑;倚天崔嵬兮,气吞云烟。登巅赏景兮,千里目穷;俯瞰听涛兮,九曲惊澜。沐灵雨仙风,紫花荆树花繁树茂;蕴物华天宝,璞玉黄金玉润金灿。是故曰荆紫山,或曰金子山。

伟哉荆紫,道教名山;真武圣迹,遗踪千年。黄帝祭天兮,天坛礼斗佑子民⑴;始皇东巡兮,秦封五株兆永年⑵。敬玉帝兮,玉皇高阁泣鬼神⑶;拜伯阳兮,荆紫神庙自通仙⑷。拔地而起,扶摇千仞云霄上;横亘东西,绵延百里天地间。巍巍乎,峰峦矗起雄关奇崛;郁郁兮,林木蓊郁毓秀钟灵。

嗟夫!观荆紫万象,云蒸霞蔚;览名山秀色,浮光流彩。天坛峰,观日峰,双峰对立屏东西;大八景,小八景,奇景互映秀山川。荆紫生岚兮,霞影黛痕染晴翠⑸;九龙戏水兮,翩姿腾跃舞狂澜⑹。石屏叠翠兮,葱茏峻峭群芳斗⑺;关郎春晴兮,宋元鏖战刀光闪⑻。霜天红叶兮,荆山烂漫红彤彤⑼;圣母修炼兮,阆苑牡丹艳灿灿⑽。道逢明君,单雄信牧马古地收戎兵⑾;花开春意,西王母赐赏黛眉伴桃仙⑿。

若夫杖策载履,访幽涉险。睹危崖峥嵘,百峰鼎峙;效猿猱攀渡,蜀道愁艰。云中迈步兮,岚霭浮沉云霞飞;凌绝举目兮,表里山河画幅宽。临渊万丈兮,礼斗天坛轩辕祭⒀;舍身奠圣兮,升仙得道王母鉴⒁。洞开双门,薰池穴居寻圣觅踪⒂;天隐三光,山神望月昼巡夜看⒃。天门通衢,双峰对开玉帝往来⒄;金台观日,黛眉思夫朝思暮盼⒅。至若水洞仙迹,永不干涸王母赐福⒆;登天云路,平步青云天梯高悬⒇。

噫!予观夫荆紫峻荣,雄甲天下;名山奇秀,誉满中原。藏天地造化滋生万象,纳六合瑞气孕育大千。旷古亘今,文章名世;把酒临风,逸客释然。熙熙来也,名士贤哲趋之若鹜;喧喧闹也,笑语欢声比踵摩肩。访幽觅胜,陶冶情操;观光赏景,放飞心鸢。诗曰:

孤峰独秀凌霄起,道教名山天下传。

荆树紫花织翠屏,危崖峭壁筑险关。

寒暑四时生万象,阴阳六合蕴大千。

玉皇高阁春色里,日月辉照沐三川。

 

                                                 甲午孟秋(2014.8.16)洛市三友斋逸笔

 

 

附注:

荆紫山大八景:荆紫生岚 九龙戏水 石屏叠翠 荆山红叶 关郎春晴 阆苑牡丹牧马古地 桃园春色。

荆紫山小八景:礼斗天坛 奠圣险崖 薰池穴居 山神望月 天门通衢

金台观日 水洞仙迹 登天云路

⑴ 传说黄帝每逢军政大事,或为民祈福求赐,都要从青要山来到荆紫山,登上极顶祭天祈祷。

⑵ 据历史记载:秦始皇东巡,曾在此祭天,封五株柏树为五大夫柏,至今遗址碑刻甚多。

⑶玉皇阁始建于明代,位处荆山之巅,身临绝壁之上,大有凌空镇山之威仪。现存建筑为方形八角顶式结构,广约20平方米,高约10米,飞檐翘角,琉璃为瓦,门联:“在昔一朝骑白爵,於今万世涖青霄”。为清代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由道士杨生钦率善男信女重建。

⑷ 通仙观  俗称“荆山庙”,为宋、元时期建筑。包括庙堂主体和太极广场两部分。庙堂正殿为太清宫,供奉太上老君(即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家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⑸ 荆紫山主峰包括天坛峰(海拔829.1米)和观日峰(亦称歪头峰,海拔836米),险峰秀色,云蒸霞蔚,紫岚香霭,浮光流彩,若聚若散,飘忽迷离。新安县旧志称其为“孤峰独秀,晴岚围翠”,列“荆紫生岚”为新安八景之一,

⑹ 天坛峰的北侧,自山脊而下,有九道长短不等的山岭,延至黄河岸边。恰如九条蛟龙,伏山而卧,将头伸向水中,正在戏耍一般。形似九龙,势如戏水,故人称“九龙戏水”。

⑺ 在观日峰的西侧,有悬崖百丈,恰如石屏一般,遮住自西向东的视线。绝壁之下有虎伏龙卧的峰峦,重重叠叠,纵横交错。犹如一座楼阁林立,亭台密布的城池,更象一座建筑别致的豪华宫殿。为荆紫山大八景之一。

⑻ 关郎沟位于荆紫山观日峰的西南侧。群山环抱,形如盆地。内有夹沟,沟中有泉;泉水甘冽,四时不涸。每当春季到来,山花烂漫,桃李争艳,五彩缤纷,耀眼夺目。雨过天晴,岚霭飘浮,牧歌回荡,鸟语花香,真如仙境一般。故有“关郎春晴”之景观。

“关郎”这个名字,与杨家将颇有渊源。相传元朝初期,为了巩固其统治,便派兵四处寻查追击赵宋的余部。赵宋与杨家将的后裔,辗转流离,最后屯兵于黛眉山上。元兵便在黛眉山的周围,形成了包围圈。驻扎在两山之间的一道峡谷里的一队元兵的将领名叫“郎格德”。一日郎格德率兵攻的黛眉山,行至放马腰,就被坚守在黛眉山的宋军打了回来。这时,元兵的后路已被切断。郎格德及其部下被围困在这群山环绕的深沟里,经过几个回合的激战,元军兵败,郎格德被俘。因此,宋元两军激战的深沟便留“关郎沟”这个名字。

⑼ 荆紫山原名荆山。白天坛峰向西,直至放马腰一带的万山丛中,每逢到了秋季,那经霜变红的林木,漫山遍野,一望无际,一派五彩斑斓的景象。

⑽  在荆紫山天坛峰之北侧,临近悬崖处,有一片天生的牡丹。其面积宽一里许,长约五、六里,环绕山坡;形成一个宽大、绚丽的花带。人称为“牡丹园”,这便是“阆苑牡丹”。

相传,太上老君奉天帝之命在这里炼丹,常年不能回家。其妻黛眉圣母便前来找他。二人发生了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天帝念他们夫妻纠纷,便悄悄地让老君到了北顶山,继续让他炼丹,另派龟山金母(即西王母)来安抚处理黛眉圣母之事。龟山金母安慰了黛眉圣母,让她兼管荆紫山一带的炼丹。并从阆风苑带了牡丹、仙桃等四仙花赐于她。黛眉圣母便把牡丹、仙桃等四种仙花种植在荆紫山的山坡上。这四种仙花,生机旺盛,很快就繁殖开了。满山遍野一片灿烂,成了荆紫山的一大景观。这其中的牡丹,就是今日的“阆苑牡丹”。这里的牡丹,花冠呈黄白色,花瓣肥厚硕大,雌蕊如枣呈紫红色,雄蕊如丝呈金黄色,朵大香浓,历来负有盛名。

⑾ 荆紫山观日峰西部有一平缓的山岭,林木葱茏,杂草茂盛,云飘雾绕,景色宜人。人称“放马腰”。相传为隋末单雄信的牧马之地。据《旧唐书·李密传》载:单雄信系隋末曹州人。他是翟让的好朋友。从小就矫健勇猛,尤其能马上用枪。在李密的军中,号称飞将军。唐太宗围迫东都洛阳,单雄信出兵拒战。援枪跃马,步步逼近,几及太宗,徐世劫大声呵斥说:“此乃秦王,不得无礼!”(李世民原为秦王)单雄信有些恐惧,慌忙退兵,太宗才得以免受刀枪之苦。

⑿ 在荆紫山北侧半山腰处,有一个桃花园,宽二里许,长约八里左右。这里的桃花,相传原是龟山金母赐给黛眉圣母,让她观赏的仙桃花,时间久了,后人便称之为“山桃花”。每当早春二月,山岭积雪犹含冻,山下桃花已逢春,桃园胜境,妙不可言。

⒀ 天坛峰玉皇阁北侧有一石坛,处悬崖绝壁之顶,临万丈不测之渊。史籍所载系轩辕黄帝祭天之坛。黄帝定密都于青要山上,常到此游览祭典。后与蚩尤交战,发兵于此,并在此祭天祈祷,以求天助。使“天下安定,人心归依”。

⒁ 在荆紫山天坛峰顶玉皇阁之西侧,有一伸向斗空的悬石,长十米许,宽六米左右,前轻后重,半卧崖端,半伸空中,上浮岚烟,下临深渊,人立石上,稍有晃动。非胆壮者不敢登也。故称“舍身崖”。明代弘治十一年《重修真武堂记》中云:金子山(即荆紫山)中矗孤峰,有礼斗定心之石,舍身奠圣之区。这里的“舍身奠圣之区”,便是指“舍身崖”而言。相传,西王母云游天空,往来此山,都在这里着地或升天。凡修身得道者均在此升仙。古有孝子曾在此舍身救父。所以,凡登临朝圣者,无不立此石以验其诚。

⒂ 在荆紫山天坛峰的悬崖下,牡丹园的上边,有一并列的双门石洞,高二米许,深四米左右,宽约三米。人立洞口,可俯视滔滔黄河,仰望万丈险崖,近观九龙雄姿与牡丹争艳,远眺秦东晋南,苍山峻岭尽收眼底,既是寻圣觅踪之处,又是赏景观涛的好地点,相传这是山神薰池当年居住的地方。《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三山”曰:黄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即荆紫山),其阳多坛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薰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蓓如举。

⒃ 在荆紫山观日峰南侧的悬崖之端,有一雄伟的石柱,高高地挺立在那里。远望犹如昂首望天的巨人。人称“山神望月”。相传山神薰池守护荆紫山的珍宝,为防妖魔鬼怪前来盗窃,常是日落而出,月落而息,整夜不停地在山上巡逻。一次,乌云密布天空,他看不见月亮是否落下,便一直站在那里,昂首望着天空。时间久了,累得不行,站在那里往山崖上一靠就睡着了。一眨眼,几千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他还挺挺地站立在石崖边,仰望那天空的月亮。人们都称赞:“薰池不愧是一位忠于职守的山神”。所以,后人便在荆紫山坡的大道旁为他建了祠庙,往来行人路过此处,都要到庙里去焚香祭拜一番。

⒄  在荆紫山的天坛峰与观日峰之间,是攀登两峰的必经之路。中间有一山门,人称“南天门”。由此侧攀援而上,到了南天门,放眼远眺,一望无际,起伏蜿蜒的群山峻岭尽收眼底。由南而北行至此处,远望秦东晋南,群岭起伏,苍莽如海。俯瞰黄河,滚滚滔滔,一泻千里。真如登上云天一般,使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相传当年玉皇大帝、西王母及轩辕黄帝等,常由这一山腰,往来于天坛峰与观日峰之间。于是,便成南天门两侧的通道。至今那里还有行迹可见的玉皇道。

⒅ 在荆紫山观日峰的绝顶,有一巨石平台,位于悬崖峭壁之上。相传当年龟山金母奉玉皇大帝之命,前来安抚黛眉圣母,并赐四种仙花,就是在这个石台上,所以后称这个石台为“金母台”,亦称“金台”。据说黛眉圣母的丈夫太上老君一到北顶山,便不曾回来。黛眉圣母在闲暇之时,就来到这金母台上,向着北顶山眺望自己的丈夫。早盼日出,暮盼日落,盼了一天又一天,也一直未见太上老君回来。黛眉圣母思念丈夫、天天观日的这个“金台”,却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⒆ 水洞仙迹俗称滴水洞天。在荆紫山北麓的半崖处有一石洞,宽、高各一米许,人屈身可入。在离洞口七八米处,有一水潭,上有滴水如珠断线,不停地落到水潭中,发出清脆的响声,如仙乐一般。再进五、六米,直到侧折,又有一潭,水深莫测,宽不可越。秉烛里望,洞深不能见底。潭水顶上,有一通向崖前洞门上方的口。因在水上,人无法进入。外口离地面有数丈之高,无物相助亦无法人内。洞内凉爽,潭水清冽。天愈旱水愈旺。附近居民,常在天旱缺水时来此打水。滴水不断,潭水不溢,前边打,后边添,从不干涸。人们传说这是王母娘娘赐给当地百姓的保命水。故称此洞为“水洞”,亦称“水帘洞”。

⒇ 在荆紫山天坛峰南麓通仙观的西侧,有一排石阶直通峰顶。自通仙观至峰顶,约有五里许。下段为缓道,有似鱼脊的石阶均匀地排列到山崖下。犹如神工鬼斧一般,精巧整齐。上段在石崖上,有高低错落的岩石接连不断地排到峰顶。经常有浮云缭绕,岚烟笼罩,故称“登天云路”,俗称“上天梯”。人们说这是神仙登天之路,人行此路者必受神仙保佑,能够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因此,凡有志登高者,多循云路,以励壮志。

 
 
Copyright © 2012 荆氏.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11187号
郑重声明:本站为非盈利荆氏家族平台!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溫聲提示:使用1024*768浏览更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