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江苏丹阳,当地的荆姓朋友送给我一份本家的族谱,里面周详地记述了自汉初刘邦封堂兄刘贾为荆王以后,荆姓人家的生存与沿袭。我自然高兴,但是让我大吃一惊的是竟然有荆王刘贾的一篇《遗训》。
“是从那里得到的呢?”
“是从档案馆里。”
问答之后得知,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於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自己的堂兄刘贾为荆王,驻京口(即今镇江),辖现镇江在内淮东五十二城市(领地范围相当于今江苏、山东、至浙江一带),刘贾后在平息淮南王叛乱中阵亡,厚葬于京口北固山前。
汉代是自秦统一全国后,在国家体制、政治管理,国家疆域扩大并得到有效的治理,为后世中国社会奠定了基本雏形。“汉”,也成了后世国民中最大的民族归属。
荆王过世后,吕后呈乱,其二个儿子也受到了排挤。其次子刘武后来回到江苏镇江,专为其父亲守墓,并改为荆姓。自此,荆姓就成了丹阳荆姓的由来。
这一点,让我不得不进行一些考证。
据史记载:“西周初年,苗人领袖鬻熊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建国,号为荆国,直到春秋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之前的荆国国君的后人中就有以国号为姓氏,称为荆氏的。还有庆氏改为荆氏的,此人就是庆卿,他的后人跟着他均为荆氏。古代的九州之一的荆州,指的是现在湖北、湖南两省,以及广东、广西和贵州一部分地区。荆姓是古代的楚国公族,与古代荆州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望族居于广陵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东部。”
从上而言,是苗人鬻熊先在湖北西部建国,国号为荆。
之后,荆国改号为楚,是为称谓的“荆楚”由来,荆先于楚。自楚文王之前就有以国号荆为姓的。是否随“荆王伐吴”,而荆姓由此南向,到了江陵一带,而且聚集于此,成了当地的望族?至于是否有北向的,也未可知。不然荆轲从何而到了现今河北的易水附近呢?
(荆轲刺秦王,记录于史,刺秦王后的命运就不知道了。我也未曾研究过。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荆轲的坟墓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吗?”问我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刘文治,曾当过副社长。我一次偶然访问他。他倒是当心起我的姓氏来。
最后,他言在他的家乡有一个荆轲墓。我顿露惊奇。
他言,在他的家乡,江苏丰县西北45里有个便宜集村的东北角处有个荆轲墓。他言,那里也有个易水河,现叫西子河。
据他讲是,刘邦取得了秦朝后,为反秦的壮士荆轲立了墓。刘邦还将其顾客自己的父亲带到了长安,于是西安附近那里就有了个与其家乡相近的名字-----新丰县。
荆轲究竟是从那里出发赴秦?这也许是个历史之谜。
在河北的易县,也就是清西陵,也有条易水河?传说就是这个地方,这里面还有一个荆轲塔,是不是这个地方呢?
据刘先生介绍,他的老师叫刘得著,还为此写了首诗,刘社长记得十分清楚,马上就吟 了出来:
凛凛英风易水滨,
冲冠怒发恨秦君。
至今唯有当年月
犹自光明照土坟。
由此而言,位于现在江陵的荆姓,是早早就聚集于此的,但是由于其是当地的望族,且是楚国之前的国号,所以刘邦封堂兄弟之时,便将此地以楚前的旧称为荆。封刘贾当了荆国之王,也是承袭古楚之国荫也。于此,在这里居住的荆姓大抵应该是早已存在,并非仅仅是刘贾的儿子刘武之始,刘武应该也是随父亲的荆国封号,以封“荆王”为姓,同时也以“地”为姓。如此说来,刘武应该是后来改刘为“荆”的。而这个改动也是非同小可,从此荆姓列入了有序有序地排列,开始了有序的记载与传承。
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那个著名的刺客荆轲,是秦始皇时代的人,自然早于刘贾。可见那时候“荆”姓人家已经存在。
吴地古来富庶,吴楚之战是资源之战。“荆王伐吴”是历史上的名篇,伐吴的地点应该是现今的江西、江苏一带。现今的江苏丹阳一带,仍然被称“吴头楚尾”,可以说是当时的吴楚边界一带战事频繁,稳定“边境”的需要,一大批荆姓人家驻军于此。从这点可以说,可以说那个时候已经有荆姓人家迁移到江陵一带,而且成了望族。
“荆”可能是当时的大姓,也是在的区域名称,《禹贡》的天下九洲,就有荆洲之说。
荆轲刺杀秦王后,刘邦立国,专门在自己的家乡为其立了坟墓,大概也是表达了对荆轲大侠的忆念。至今那个地方是丰县。
由于楚国的前身是荆,由于是荆姓的聚集之地,江陵成了楚人刘邦的后院,由于对匡扶古楚的景仰,刘邦封自己的堂兄为荆王,可见当时的刘贾的地位也是非常。
这个荆王,由汉高祖刘邦亲自敕文任命的。
“汉高祖敕封文:
朕以微渺之身,提三尺剑,克歼三 ,匪止贤士大夫肯共驱驰,亦由诸昆戮力故也。
(我以微渺之身,提剑克歼狡猾强悍的敌人,不只是贤良的士大夫们肯于跟我一起驰骋疆场,也是由于各位兄长全力与我一起英勇战斗的缘固。)
今已海宇廓清,躬膺大命。每念兄等宜切同支,情关一体。
(现在四海之内已经澄清,我亲身承担起开创帝业的振兴大汉的使命,每当想起兄等,就感到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源于我偿都是同一个家族的同胞兄弟。)
邀宗族之余休,奚忍独享,抚山河之全盛,义合分茅。
(依靠宗族萌庇和献身,求得的欢乐,我那能独自享受,接触山河的全盛景象,从道义上讲也应该分封土地给各位兄长。)
且昔围羽垓下,实兄引兵准北,首建奇功。
兹广虞亲爱之仁,仿周成剪桐之制,特封尔于延陵旧地,国号曰“荆”。
(现在为了弘扬虞帝待人的亲爱仁厚,仿效周成的“剪桐”之制,特加封你在延陵旧地为王,国号叫“荆”。)
就封以后,务期世笃忠贞,仰宣一人德意,代守仁厚,俯培亿世弘基。
(就封以后,期望兄务必世世笃守忠贞的品格,上能宣扬大汉帝王的恩行与旨意,代代保持仁厚的美德,下能培修千秋万代永久坚牢的宏伟基业。)
既赐尔位,勿弃朕言。汝往,钦哉。
(已经赐你王位了,不要有负我的嘱托,你当往荆国赴任。) ”
但是刘家的好日子也不太长,刘邦一死,吕后做乱,刘贾的后人也被裹携于社会动乱其中,大儿子刘文早死,二儿子刘武心灰意懒,也就专门为其父守灵了。后来吕后失势,刘胜(就是在满城汉墓的墓主人)上旨,刘武恢复了一定的地位,但却以父亲的国号为姓,但是其荆姓却保留了下来。
江陵的荆姓无论从那个角度而言,可能都是最早的荆姓族人的聚集旺地之一。无论是从早年的“荆王伐吴”,还是从刘贾的受封,以及刘武后来的改姓,都说明了江陵,即现在的丹阳一带就是荆姓的世居之地,从汉至今,这是历史上一个姓氏在一个地方居住最为长远而集中的地方。
那个荆轲在刺杀了秦王之后,其自己的族人是否遭受到了灭族之灾,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记载,但可以想象,与其有直系关系的同姓人家可能生活得不会顺利。
荆姓人家的有序记载,应该就是从刘贾这里开始了。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有序记载,至今已经民了中国姓氏文化的重要部分。
这位荆王刘贾存留至今的《荆王遗训》,可能也是有真实历史记载的最早王族《遗训》。看看这个家谱是很有意义的。
“荆王遗训”
余钦承高帝忠良仁厚之训,夙夜毖饬,凛凛然惟陨越是惧。今履位十年于兹矣,赖圣朝德化日新而余禀法以行,无忝帝命。
仍恐二子生长深宫,或耽于逸乐,谨于暇日亲撰遗训一篇,以授长子文、次子武。
二子需念汝父分封匪易,锋镝矢石之下,艰危备尝。子文他日即位,其行事务一一照我,事主必尽忠诚,用人必择端厚,税敛从薄,刑罚从宽。尔当如是,传之子,传之孙,千百载一辙可也。今大汉环宇一统,固永享承平之福,万一有事,当殚精向前,力为捍御,庶我家茅土,亦托皇灵以长久也。次子武则于荆溪之上给庄田五千亩,以供其需,朝廷若不用汝,耕读乐道做一好人。偿或念父微劳并录用汝身,须矜名砥节,上为一人宣猷,下为百姓造福。盖我家系天朝宗戚,稍愧官箴贻玷比他臣不同,汝等宜自爱也。至於异日,子孙繁盛,所赐茅土有限,不能再给,俱要自寻一业,大抵耕读为上。其余细人之务,不可轻习,致损体面。
若北固山前有一佳地,,我百年后可葬于此。於此墓左百步须立一庙,以为春秋祭祀之所。要著一员仔细照管,勿要败坏。我之训汝,大略如此,尔等克遵所言,在家为孝子,在国为忠臣,父之心亦大慰哉。
昔晋大夫赵鞅有二子,一伯鲁,二无恤。晋大夫作训辞授之,三年,问伯鲁,不能对。问无恤,诵之甚悉,迄今以知恤之贤。吾愿二子俱效恤,毋为鲁也。”
第一段写了自己的受封以后的心态、对朝廷的忠诚,对朝廷的敬重与自己维护朝廷的“惟陨越是惧”,如履薄冰之感。
第二段,写了自己为什么要写一个遗训,是深恐“二子生长深宫,或耽于逸乐”恐其不思上进,恐其不知进退,不知世事艰难。
第三段落写及自己受封非易,实是告诉二子,现在的享乐与富贵,都是从“锋镝矢石”几经生死血雨之中得来的,二个儿子应当记住,珍惜啊!
如何珍惜呢?长子文将来会继位的,如何掌握权力,如何对待百姓,如何选择官吏,如何对待国君,如何对待国家的的危难,刘贾可谓是一一道来,也是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传授其子。对待君主-----必尽忠诚;对待选择官员---必择端厚;对待百姓---税敛从薄;对待罪犯----刑罚从宽。这些话今天我们看来仍然有其厚道与诚恳之处。
对于不能够即位、没有权力的二儿子,则也做了安排,朝廷若不用汝,则耕读乐道做一好人,如果上边念及我的微劳,而用你为官,你则要忠诚皇上,为皇上尽职尽责,下要为百姓造福。
还谈到对于国家法律的遵守问题,我家是皇亲国戚,如果有损皇家的体面可是十分严重的事情,与其他臣子不一样,不能与其他的臣子相比,你们要自爱啊!
后面再谈及将来的事情,子孙繁衍,土地有限之时,大家要处谋生计,然而这个荆王,仍然有所期望,“大抵耕读为上。其余细人之务,不可轻习,致损体面。”
“细人”,是指商贾?是指歌舞?不得而知。在那个讲究农耕的时代,商业与歌舞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发达,还是不要轻易地进入啊!做为一个经历了无数战争与苦难的老人,总希望将自己的后代安置在平稳而扎实的基础上。这是我们应该理解的的。
遗训,自然要写到对自己的后事的安排,一一列清。
之后,仍然恐怕二个儿子记不住自己的遗训,他还专门写到了晋大夫赵鞅的事情。说早先晋大夫赵鞅也给二个儿子写了训辞。过了三年,问大儿子伯鲁,已经答不上来了,问二儿子无恤,诵背如流,可见无恤品性的贤慧啊。你们可不要学伯鲁,而要学无恤啊!
可惜,我们今天已经找不到晋大夫赵鞅的训辞了(但愿会在以后有人发现),从荆王的遗训中看来,赵鞅的训辞应该是早于他的。
而荆王刘贾的遗训却留了下来。这是不是最早的“王族遗训”呢?
我们后人看来,里面仍然荡气回肠,荆王谆谆善诱,道理是娓娓道来,有层次,有原委,有劝告,有指导,让人感觉到大汉朝的社会气氛与引人向上的心迹。
如果当了官-----如何为官?如何当官,如何与其他的官僚相比?如何对百姓?
如果为民-----如何为民?如何从业?如何耕读?如何从业?
今天我们读来,仍然能够感受到了大汉王朝的空气与时代的一角。
大汉王朝,是中华民族秦朝时期的混乱,而全面走向理法,走向完整,走向法治的时代,“独尊儒术”,是对秦朝战乱和横征暴敛,损坏民生的一种逆转,也是对社会秩序的全面整理。
国家的建立,边界的初步确立,社会秩序与道德的确立,都是在汉朝时做的伟大事情,
那么多的年青而无畏的将领拓展着西域的边境;
那么多的文学家已经风骚独领;
那么多的理学家们已经著书立说;
…………
王气之盛,宁无种乎?
刘贾辞世后,葬于北固山前。因是刘邦堂兄,同时期同代。其历史地位,显然高于其后的汉墓。该墓在历史上屡有兴毁,也曾经多次修葺,唐先天二年(713年)重修,最后一次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现墓碑为明代万历年修整后所立。
建国后,镇江市首批颁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荆王墓”,目前面临着管理严重缺失、侵占严重、私搭乱建混乱,处于被肆无忌惮破坏的状态,境况令人堪忧,亟待立即进行抢救性保护。
目前,这座依规制、设置齐全的古墓缩在镇江市青云门鼓楼二村一户小小的院内,户主几年来在里面私搭乱建了许多不三不四的房子,以往的规模与气度已经荡然。唏嘘之下,不能自己。
院内,荆姓族人带我穿过狭窄的仅容一人宽的小巷,来瞻仰祖先。
依后人之礼,我们焚香叩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