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山西荆氏迁移考查——临猗行记
 

荆其柱
 
       11月5日至10日,我到山西临猗考察荆氏家族在迁移山西的情况。在《荆氏家谱》上明明记载,第四十一世荆正民迁移山西,是为“山西派始祖”。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到过河南武陟,山西阳泉,探访荆氏家族的村落,考察当地对于荆氏家族的记载,以及他们手中遗存的族谱。河南的荆氏族谱上记载,是从山西来的,“荆支叶脉,汉水长流”。山西阳泉的也说,是从临猗来的。无论是山西还是河南的的考察,都涉及一个需要连续的结点,就是荆正民。如果这个结点得到落实,就可以把断线接连起来。

       随后在考察中,得知另有一说,是荆正民先是到了泾阳,后,他的第四代子孙到了临猗。查看地图,就会发现今天陕西的泾阳与山西的临猗并不远,当时的省界飘忽,陕山在以往的记录中大多一体称之,我在安徽亳州还看见“山陕会馆”。边界的忽左忽右,扩大缩小,変了多少,也不能为难先人记载不实。

       因此寻找荆正民十分重要。

       他是如何到的山西,住在那儿,后人如何?一系列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冒出来了。

       因而,产生了到山西一考察的念头。此念因为偶然遇上的运城临猗图书馆长荆富奎而得到了落实。从北京到运城有高铁,有动车,基本上是五个多小时。因为是行驶山区,弯道与隧道很多,说是高铁,车速在250公里左右。从北京到运城北,6个小时多一点。

       临猗的荆富奎是个热心人,他早早就在车站等候了。

       他说,此地的始祖正是荆正民。而且荆正民的后的第四代就从泾阳到了山西,落户在山西临猗的马村。说来在汉阳应该还有他的后裔。到了临猗后,后代子孙仕途很旺,出了好多很大的人物。如明代的荆州俊,清朝的荆道乾。今天在网上还可以查找到他们的事迹。

       到了临猗,我想我猜到了荆正民来到临猗的理由,在他的那个朝代,这是一块十分肥沃的土地,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也是一块文脉充盈,思想活跃、仕途坦荡的地方。

       这里是中原的腹地,临近曾经为帝国首都的西安与洛阳,近远适当,帝国周围总是那些文人墨客的荟萃之地,总是碑石林立之地,总是用智慧耕耘过的土地。这里有三国的关羽的村落,有汉代关羽这陵墓和纪念他的庙宇,自然有对忠义二字的沉重敦厚的诠释;这里是唐朝大诗人王维、王勃的故里,也有他们的坟墓,想来有如此才华的郁郁之风汇聚吹拂,自然有招致天下无数才子奔波旧属。有三皇五帝的传说,自然有那些伟大与神圣的记忆;临近黄河古渡,见有王之涣的鹳雀楼,大河上下沧海横流,古往今来的雄风列列,已经袭人于心于腹。这里是往来于洛阳与西安的通衢大道,有人口密集的通都大邑,有肥沃而多产的粮食与丰富的果蔬,这些自然人文环境的汇聚,自然成了许多有为之士,为文之士的仰慕之地。住可以守心智,进可以入仕途,隐可以保食蔬,传可以教子孙,游可以得佳友,访可以涤心地,行可以悦耳目。

       上溯可以二千年的历史与农业积累的圣地佳地,好比今天之皇都之侧。这样的地方已经是人文荟萃,锦锈繁华,安稳进退之地了。荆正民出游到此,见识与自己原籍不同的天地,自然对这里心有所属,回到自己老家皇塘之后,收拾一下行李,就再出游直奔此处来了。他没有想到,他从此就成了山西荆姓人家的始祖,更不会想到今天山西,河南,山东的荆姓人家,如同敬礼神灵一样为他年年祭奠,为他上香,为他咏词,感谢他恩德。更没有想到今天的荆姓人家仍然惦记着他,在石碑上刻着,在心底记着,在口里一代代地传着。
正如同,我之从北京到山西,也是来找他的。

       自然,我先看望了荆氏家谱的荆泽家,这是一本清朝是印制的家谱,纸是极好的绵纸,至今不朽不烂。在他家我荆氏家谱的保管经过,一再嘱咐这个家谱的珍贵,荆小莉乡长也在陪。大家座谈之间,家人气氛浓浓。俨然是没有丝毫生疏的亲人。有这本家谱,说明此地对家族的依恋与信守。在传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至今仍然让人怀念的大人物。

       有刘贾之遗训,有耕读为本的笃信,有敦厚和睦之风吹拂,荆姓人家到了那儿都能够安身立命,无论是迁徙东南西北,无论是风雨飘摇,无论是边关戍地,都能扎根立命,都能够安家立业,能够坚守本分,能够教育子女,能够读书农耕,家风敦厚,自然也不乏智慧出群,敢为担当,出相入仕的人才。

       明代出了个荆州俊(1560-1724或1725),字章甫,号吁吾,临猗人。
 
       荆州俊少年时器度端庄,举止轩昂,深得祖父荆琨(曾任清水、武功、西宁等地训导、教谕)喜爱,尝以其名言“承家不在名位,而在不失其身;持身不在文誉,而在不愧于心”教之。祖父临终,嘱咐州俊道:“每逢忌日,当以文章七篇焚奠。”州俊遵命,每祭必写祝文,并以七篇文章附后焚烧。年方二十,学业大成,尤工诗赋。入闱应试,一天竟完成七篇应试文章,收卷人称其为“仙才”。 

       明万历七年(1579),考取己卯科经元。万历十一年(1583),又考中癸未科进士,旋授长安令。考核评为上等,升为御史。杜门谢客,署无私交。遇事直言进谏。某权贵子为其同年,请其私结,州俊避而远之。于是怀恨州俊,不久被外转为山东参议。 

       后来边关告急,经推荐,复起用荆州俊为辽左监兵,途中又改为宁夏临巩副使。荆州俊率部卒喋血苦战,击退套骑,保其土地。后松山(今甘肃皋兰县北二百余里)绵延近二千里,为北方屏障。经常外籍入侵内地,州俊率军进剿,经过大小十七次战役,俘敌二万有余,大获全胜。以功累加左布政使,食正二品俸。再起为甘肃巡抚,庙堂倚重,为西藩屏障。旋拜刑部侍郎。因病卒,敕谕祭葬,祀乡贤祠。

       州俊诗文著述均散佚。《猗氏县志》录其疏二章,诗数首。

       至于荆州俊,临猗至今还保留有明朝万历皇上给他夫人的三道诰命碑。奖掖夫人,自然是对他先生的嘉奖。我看过这三道石碑,三道诰命立刻一碑上仍然龙纹缠绕,三个诰命印记留一股凛凛之气。示之百姓,示之万众。

        康熙年间的荆道乾,是今天已经成了神的人物。他在这儿有许多传说,有皇上嘉奖他的石碑,县志上有他的记载,他出身寒门而能入举人入仕途,一直到安徽巡抚。一路为官,佳绩随身。他富有能力,作风清廉,为官司清正,荣冠大清。他的事迹至今仍然在山西与临猗政府的网上,隔几百年的风雨,仍然对今天的干部和社会的示范和教育的作用。

       荆道乾,荆氏第68世,清乾隆已卯(公元1759年)举人。任山东按察使司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司布政使,贤政大夫(在朝掌管政务的高级官员),兵部侍郎(在朝掌管军事的高级长官)兼都察院右副御史(清政府检察机关的高级长官)和安徽巡抚。

       荆道乾少小天资聪明,是乾隆二十四年举人,曾任湖南大挑知县,历麻阳、龙山、东安、永顺、慈利、靖州为官,所到之处都有惠政,屏习陋规,平反冤狱。四十七年,迁甘肃宁夏同知。大学士刘墉见之,曾称之曰:“第一清官也。”名始著。五十四年,擢安徽池州知府,屡署徽宁池太道,筦芜湖关,赢馀不入己,以充赈恤。调安庆,朱珪为巡抚,尤信任之,疏荐,擢山东登莱青道,摄布政使。以激浊扬清为己任,荐廉吏崔映淮、李如珩等,而劾不饬者。

       嘉庆二年迁按察使。四年迁江苏布政使。先是整顿经济开支,道乾入觐时,面陈其弊,请悉依定章,仁宗俞可;至是疏上施行,天下便之。到官三阅月,擢安徽巡抚。诏下所奏於有漕各省永禁。宿州、灵壁、泗州水灾。道乾亲往监视赈厂。

       道乾擢至巡抚,求治益急,不避嫌怨,自处刻苦。临殁,呼旧僚至寝所,指床下金示之曰:“吾受重恩,积养廉数千两,足以归丧。诸君素爱我,勿为敛赙。”又呼其兄曰:“兄仁弱,勿听人{从心}恿受赙,违吾意。”兄如其言。

       他在今天的临猗仍然有许多故事,的些已经成了传说。

       一则,乾隆三十三年(1768),他为东安知县。其时县内盗贼颇多,时有大案。他一上任即派人调查,掌握盗匪的行动规律。其后,凡盗案一发,就能立即破获。他处理盗案,恩威并用,凡交代清楚,真心认罪的便从宽发落,抗拒狡诈者则处以重罚。他说:“舞弊的吏役与挑唆诉讼的讼棍,都是盗匪之源,不用严刑不能惩治。”因而盗匪与诉讼便渐渐减少。

       二则,他常乔装下乡,了解民情,凡所设施,都能做到有的放矢。当时有个名叫席际云的老人,品行端正,素为人们敬重。一日,荆道乾扮作客商,与席交谈,甚为相投,半天才分手。后其之子到县城应试,荆道乾看了他的履历说:“你是席际云老人的儿子吧?我认识他,他是一位有德行的隐君子。”并托他向际云老人赠送玉鱼与素扇,以表钦慕。老人的儿子归家谈及此事,呈上礼物,老人惊诧地说:“我一生不入城市,怎么会认识县官呢?”后来仔细一想,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前几年在野外遇到的那位客商。荆道乾的足迹所至,遍及东安境内。

       三则,一次某集市市失火,焚毁店铺百多间。荆道乾听到消息,就要前往勘察灾情。下属们认为:不是县城失火,县官可以不去。他说:“城内与乡下的子民,我应一视同仁。”于是亲自到火灾之地。对重灾者予以救济;对个别受灾尤重者,还解囊相助。为使火灾后的地界不至发生纠纷,他特地停留一天,把受灾各家的地界区划清楚。

       荆州俊与荆道乾,都是入史入典的大官吏,今天的荆氏人家看到这些,大概会想到许多,明晤许多。

       看来明朝的皇上,为荆氏人家的奖励真是不少,河南武陟就有二通大石碑,是明朝皇帝嘉靖年间,鼓励的也是荆姓的母亲,二通大石碑在村外煌粗而立,今天的河南仍然想以这里面辟出公园以为纪念。在山西临猗竟然也有,可见荆氏家人的学业与政绩不绝于明清,能在短短一时间,得皇上之三番五次的奖励且立石碑,这样的家族真真名冠天下,能够一而再瑞而三地得到皇上的嘉奖,天下有再乎?

       当然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优秀人物的出现,一定他的背景,一一个衬托出他的环境,在荆氏家族中的耕读背景,淳厚家风,以及读书间的认真与诚恳,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互相依托的环境,有一大群读书人的引导与教诲,在家中老人的劝慰与开导。荆州俊与荆道乾,不过是这些人物中的出类拔萃者而已。

       现今的临猗图书馆长荆富奎是个热心乡里的人,他不仅仅热心公务也热心荆氏家族文件的整理与管理。他向我展示一个远居中国外的荆姓名人荆磐石邮寄的物品时,我不由惊呆了。荆磐石,正是我在北京采访过的人物啊?原来他也是临猗人。记得当时中央统战部请我去北京新侨饭店采访时,一交换名片,我们竟然互相盯住对方。

       他的惊讶历历仍然在目,“你怎么也姓荆啊?”几乎是我们两个同时出口。

       他的疑问,今天是无法得到回答了。如果他知道我们是一个祖宗的后人。而我们就是同宗同祖的人,他会有多高兴!他已经过世了,八九年之后,我们的联络中断,但对他的怀念一直未断,听知他过世之前,将自己的一生的照片与物品不远千万里邮回自己的故里,只要想一想,就知道那是多么沉重的故乡念情。

       我轻轻地翻阅着他邮回来的物品,有他自己一生最为重要的照片,文字,夫人的书籍等等。让我再次惊奇的是,我发现了我要采访他时为他写下的文字,发表于北京晚报的“心依然,爱依然”还有我友人为他写下的报导。

       一股友人之情,油然冲击着我。遥望云天,他会知道我来到他的家乡,为他而祈福与祈祷吗!据荆馆长介绍,他的兄弟还在,真希望再有机会,前往看看,以托心思。

       荆正民当前最先落脚的是临猗的马村,仍然在。

       荆道乾的故居仍然在。

       荆姓人家,遵守荆王遗训,“事主必尽忠诚,用人必择端厚,”在临猗,荆氏官员一身清白是出了名的。竟然有“一世为官,十世拍砖”之说。

       能够做官的自然是极少,那些平时务农的人,自然也就如流沙一般的春耕秋作,倒也是平安。但是由于人口越发繁密,于是也不停的分枝迁移,在临猗城里就有五个荆氏祠堂。至今有人还能说出城里荆氏祠堂位置。

       其间荆氏人也不停迁徙至外地。山西平陆、阳泉,河南、甚至山东的荆姓、荆氏村落,都与此有前后关系。

       临猗的荆姓人家,今天仍然许多的杰出人才,入典山西今天的风流人物。面见的荆小莉是上庙乡的乡长,她带领全乡种植冬枣,引领全村致富,年收入几十万元的不算稀奇。荆治安曾经为水利局长,现以退休。

       众多的文化人物中,荆兆林是其中之一,他先前参军,升到团级,退伍后到武装部,退休后再到北京,成了国家一级画家。

       荆富奎是图书馆长,却团结了临猗的众多书法家,这些人中不乏退休的干部。他是尽力关照大家的利益,常常聚集,吃茶饮酒,评话画技画风,他的办公室就铺有大的画案,随人来而恣意涂抹,展示才华。

       谈及丹阳,他们也是一一怀念,直说,一定到那儿看看,祭奠刘贾,拜访荆氏人家,如果常来常往,也是二千年之一聚。先祖有知,定为高兴。

       离开临猗时,不由想。可能还要再来几次。

       许多应该做的事情,还没做完。

       先世有嘱,后世有念-----应该做完才好。

 
 
 
Copyright © 2012 荆氏.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11187号
郑重声明:本站为非盈利荆氏家族平台!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溫聲提示:使用1024*768浏览更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