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山西荆氏到丹阳祭祖纪实
 
作者:荆其柱

       依旧是江南初春,恰清明时节,雨细如毛,丝丝消魂。

       从各地而来的荆姓人,穿过狭窄的青云路,来到北固荆王墓前。

       据看墓人说,临近清明,每天都有些人来到此处,他们虔诚而来,拜谒而去,年年都有新面孔,有的根本不知道是谁,也没留下名字,更不知道来自何方。
擎一束花而来,擎一片心而来。丝丝缕缕中的思念与感怀,也如细雨的缠绵。

       但今天,是丹阳的荆氏后人,陪同着第一次来镇江的山西族人前来祭祖。

       仪式一如往常,乙未初春,古润草长。

       放置祭品,虔诚如斯,祭词诵后,一一叩拜。

       来者是山西图书馆馆长荆富奎,山西著名书法家荆观圣,国家一级画家荆预兆林,荆俊海,陪同的有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的董友民先生。

       他们静默而肃穆,一一看过荆王的墓碑,抚摸着上面汉荆王墓的字迹,及墓右前的荆王简介。那块墓碑是明甲午年间铭刻的,纵然是以甲子粗计,已经有九个甲子之多,想追寻五百四十年的岁月,惟有长叹云天。

       更让此时丹阳荆氏人感慨不已的是,这是《荆氏家族》族谱上记载的第四十一世、从丹阳外流到秦晋的荆正民的后代,越千年而第一次前来镇江荆王墓的祭祖。

       感慨依依,让人唏嘘。

       《荆氏族谱》载,荆正民出游秦晋之后,返回丹阳再行帮地,从此而无了消息,但在族谱上还有一句话,他就是山西荆姓人的始祖。

       荆正民出走之后的事情,丹阳的谱上没了记载。

       因为涉及到荆氏家族史上的重要迁徙,我们初涉整理之时,不由久久地盯着荆正民的名字,希望知道他从丹阳走后的境遇,他到了那些地方,他的生活、他的后代,他如何而成山西的荆氏始祖。

       我们首见的荆正民的记载是在河南,那是我们到了河南的武陟荆家庄,一块石碑上的横眉是“荆枝叶茂,汉水长流”,下面先是记载着此地的荆氏人家,都是荆王之后,再述都是游历到秦晋的荆正民之后。当时恍如隔世,一群相隔了上千年的亲族,看见了一群本该认识而千年不知不识的亲属。

       之后我们有意寻访,又到了山西的阳泉,到了山西的桑掌坡,河南的新乡,河南的荆家楼村,在这些地方,我们总能看见意外的保留----总能看见一本被重重细布包裹、纸面已近于干脆炭化,页面总有残破,却仍然被细细保管的《荆氏家谱》,首页都印有荆王遗训,之后,都用清清楚楚的字写着,我们的祖先是秦汉交际之初的荆王刘贾,我们都是从丹阳而来。

       做为一个文化人,我不由想到了那些风雨飘摇时代,由于种种原因,战乱、移民、迁徙、守边等等风尘仆仆迁移他乡,一脸离愁却仔仔细细捧着家谱的荆姓离乡人,他们一脸愁苦地而远走他乡、走向未知、走向陌生,走向生疏的荒凉之地之时,却小心翼翼地仔仔细细地如同珍宝一般地捧着自己的族谱,自己的记忆,捧着自己的由来,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根系,自己的血脉,那种怀根之念,有多少难言的幽深,有多少无语的凄楚。

       当然,我也不由想到在漫长的几百年,上千年之间,那些来到陌生土地上的荆氏人家如何宵衣旰食、创业,生育,劳作,他们衣衫粗厉,饮食简单,生育繁殖,依旧默默地被时代的风吹着雨水打着,忍受着种种曲辱,坚韧地抬起头颅,坚韧地相信明天,同样也坚韧地仔细地保护着自己的族谱,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由来,当然也许大概只有那些有文化的人、或者高辈的族人知道自己的由来,他们有一簿精心保存的家谱,那是自己的根。大多数人在沉重的艰难中已经抬不起头来了。但无论如何的艰难,无论多么地艰苦穷困,他们也守着护着自己的根系,这证明自己的由来,为给子孙一个交待。想来是多少默默的岁月,默默的煎熬与坚守!

       自从荆正民出走秦晋之后,一越而千年,以三十年一代人的计算,那是整整的三十多代人啊!与自己的祖根三十代的相隔与相离啊,多少思念,多少遗憾,多少离愁,飘泊于这些离乡的氏族离人的心里。

       于是我们今天在荆氏家族落脚之地总能看见了一个场景----他们每每在稍有能力之后,立即开始修建自己的家族祠堂,建造个能够告慰祖先,告慰远方、告慰天地的地方----那种虔诚,那种心底的慰籍,乞求的亲情,实在是难能想象。即使是在临猗这个地方竟然会有五座祠堂,何等的虔诚。  

       仰面朝天,自己的根在何方?自古而传的祖先荆王,又在那儿?

       水源木本、瓜绵椒衍,终归有相遇,今天山西的文化界荆氏人,来到了荆王墓前。这是荆正民出走之后,他的后人与故里的千年重逢,千年首遇。

       感触与感伤、相逢的亲情与待续的离愁,如这春天的雨,淅淅沥沥。

       其间的荆兆林先生说,以前每每提到自己的先人都说是农村夏种地的农民,现在才知道,这里有自己的远祖荆王,自己也是王族之后啊。

       而来到墓前的荆观圣先生,正是流落到山西的荆正民后代中,明清时期的陕甘巡抚荆州俊、安徽巡抚荆道乾的后人。
 
       远走山西的寻访
 
       先是从丹阳出发的簸簸的车队,荆建一,荆天翔、荆留祥一行,风尘仆仆地寻到河南武陟的荆氏后人之后,我们就有一个想法,是否能够寻找到荆正民的迁徙路线呢,他的后人在那儿?

       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丹阳喜欢收藏的荆留芳给我来电,希望能够联络一下北京的荆姓画家荆兆林,我循着他提供的电话打去,三番二次后,就与荆兆林联系上了。不过几天,他突然来电,说有几个运城的荆姓人来来北京,希望一见。

       来人是临猗县图书馆馆长荆富奎,一个对家族活动极热情、极关心,极关注的文化人士,一个活动能力极强的组织者。

       应他之邀,我于去年十月去了山西,与他的相会,写在了我赴临猗的一文中。

       从临猗回来,我带回了明万历皇帝给荆州俊夫人的三道诰命石碑拓片 ,以为十分珍贵。为什么?山西的荆姓人家已从这三道石碑的嘉奖中,让当时的世人,也让今天的荆姓族人看出了不凡。

       而这次我们在丹阳的再次相会,我和丹阳的亲友们才知道了更多的事情。

       当年的出走而成为山西荆姓始祖的荆正民,是到陕西的泾阳赴任县官的,泾阳在今天的长安周边,想来是个文化人聚集之处。他的出走赴任,是荆氏族长人远行而走上仕途的典型,从此,荆氏读书人行履于途,奔走于仕途,由于身不由己,大多与家乡失了联系,在当地落地生根,成了一个小的支系。这个荆正民也是如此。可惜不久他就战死于一场动乱之中。他的后人由其他人捎带到河东的临猗,从而再开始了农耕,数代之后再度兴旺,逐渐而成了当地的大户人家。接着就有了孩子读书,孩子入仕的经历。奇怪的是,我在多地的荆家历史记载上都发现了同样的经历。即使是我,出于辽宁的荆姓人家经历也是一样,自乾隆年间,一个叫荆福礼的人逃难到了辽宁辽中,开始落地做雇工,三代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家族土地,再过一世就有了读书人,而且是能够上京赶考,之后就有了一群入仕的人。耕读为本的祖训,勤劳耕作的坚韧,读书入仕的理想,似乎从来就没有断过,有了能力,就要把自己的子孙送出读书的传统,似乎是血脉中的流传,从来没有遗失过。

       山西的荆州俊的故事,更是十分的经典,甚至不次于古籍经典的二十四孝。荆州俊少小聪敏,由爷爷教养,爷爷故去前,曾告诉小小的州俊,让他好好读书写文章,以后祭奠,要带上七篇文章焚祭――――多么沉重的心意与寄托,想想吧,那副场景何其动情,何其动人,场面线条栩栩如生。想来荆州俊记住了爷爷的心意,从来没有荒疏时日,才学更是大进。荆州俊到朝廷应考之时,那些艰深莫测的朝廷命题考文,别人是一天一篇,他竟然能够一日而五篇,而篇篇出奇,让监考官不由大惊,直叹“仙人也”。别人录取后一般先做备用,他是立即成了实官,派赴在外。他最为惊人的故事,是他中年后曾任甘州巡抚,兼边防守官,文武齐备,守二千四百里的边界,前后出征十四次,俘敌三万。由于他的忠贞与职守,他的夫人也前后三次受封,从贞人至恭人到婌人,三品,万历皇帝三次诰命赐封,铭刻了石碑----一个永久示人的大奖状,立在他家乡的土地上。

       我想不出一个文章锦绣的文化人,竟然能够率兵出征十四次,他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流倜傥,什么样卓然的风采?

       我想不出一个文质彬彬的官员竟然能够虏敌三万,那是什么样的刚毅?也许荆正民留下的果敢与勇气,沿留到了他的身上?

       他的后人荆道乾,曾经做官至安徽巡抚,也是一个名传至今的名人,他的清廉与干练,足让满朝大臣佩服,特别是口舌尖利的刘墉与朱珪,都是皇家的近臣,竟然称他为天下第一清官,天下干臣。荆道乾也曾权倾一方,而因清廉自守为天下赞。他的功德流传在他作官的地方,在湖南,在陕甘,也把大量的故事留下在临猗,经过普通百姓的言传口述,成了励志中的至奇,成了传说中的正义,成了传说中的官风,成了传说中的半神。也成了今天记载于山西省以到今天全国文字中的官吏精英,清廉的榜样。

       何为文化?何为传统?文化和传统就是由于这样生动而真实的人留下来的,而成惠风长远的荫佑与流传。

       当然,这两个荆姓人,在临猗是位置最高的,做到巡抚,自然已是人之极了。至于其他的做了县官,州官的不知凡几。荆富奎此行就带来了许多他从各地搜集来的资料,有些资料甚至是请他人从台湾专门收购来的。

       在那次考察中,荆富奎就希望能够到祖籍之地的丹阳,一起奠祭荆王,同时拜访仍然居住于祖地的荆姓亲人。

       四月三日,他们一行从临猗出发,行者有荆富奎、荆观圣,荆兆林,友人董友民,以及其他的荆氏亲友。从山西到江苏尚未通达高铁,他们是开车而行的,我告诉富奎千万要小心,一行著名的书画家,千万不要出任何事情。他为此特地带了二个司机。我从北京出发先到丹阳,再迎接他们。

       一路千里的惦记,先期到达的我与丹阳的亲友,终于在城西入口看到了他们的车辆。

       大家围坐到一起的时候,丹阳的朋友已经殷殷期期待在宾馆门口。

       第二天就是文前的一幕了。

       丹阳亲友闻听此事,十分热情接待了他们,日日拉长叙短,绵绵久久。
 
       族谱之念
 
       在我直系的辽宁辽中的《荆氏族谱》上,先辈写下的序言中也有情意拳拳的一个遗憾,一个嘱托,那就是希望能够找到荆氏的祖根,也希望能够找到延续的过程与流脉。我每每读及这些文字,都感觉眼热心热。这些文字是沉甸甸的,是有重量的,是一种生而未了的遗憾,也是对后代的一个希望。

       于此,我在北京的圈子中十分注意接触到的各地荆姓人,也由此,正式接触到丹阳的荆氏祖根,开始了祭奠荆王之旅。

       那个现在用着的祭词,是我用半个小时一口气拉出初稿,久存心里的话,行云流水。

       集北京、丹阳众亲友之力,在以后的六年中,大家群策群力,做了许多事情。

       先是策划初步整修了荆王墓。说来也不简单,那是自明清后的一次修缮。后来我们获知,荆王墓的整体修复已经列入了当地的城市改造计划,也许三五年后的荆王墓会有更大的气魄,会成为当地的一道景观。毕竟这是与刘邦相齐的汉初大墓,在这里,无论的诗人词人留下过或者豪情或者凄美的诗篇,辛弃疾的北固怀古,“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为何在北固怀古?-----他的衙门曾在汉王墓前的青云路上。

       当然我更希望能够在荆王墓上展现荆王刘贾的心胸与抱负,他在遗训中也有金光闪闪的文字,“用人必择端厚,税赋必要从薄,刑罚必要从宽”,这样的文字出现在汉之初,不正是民生与民主的伟大思想吗?如果我在大汉之初已经有了这样的思想,大家可以知道他的心胸,他的抱负,他的理想与愿望。我还想说一句,在欧洲的同时代,也有与他相齐的思想家,那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利斯多德,一个文明的世界由此开始,一个伟大的社会开始于此,一个人类的理想启蒙于此。我曾将荆王遗训给北京的一个文化大家看过,他低头细细读过,仰首而叹,“凛凛之气,让人敬意顿生”。

       我们有多么伟大的祖先。中国是王权社会,王权社会的一个缺陷就是只重权贵而軽民生,特别是民生的思想。春秋以降,秦汉之初,是中国的社会定型之期,刘贾的思想在当初是十分珍贵的也是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面向未来的。可惜时不假年,他不久就在汉初的战乱中战死。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个理想主义者,而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在遥远的战火纷飞的年代,尤其稀少而罕见。难得的是,他的后代固守了他的遗训与家风,越千万艰辛而至今。

       其次,我注意到到《荆氏族谱》中,有上到南北朝,下到明清的中国的历史名人为荆氏家谱的序文。一个家族,能够有这样二千年的连续,有这样经典的思想与家风,有如此多的历代名人的题序,为什么呢?

       只能说这个家族有历史的光焰,有一越二千年不改的忠诚的信念,有谆谆遵守的家风,有历朝历代对国家的贡献。而这些,都在荆王的遗训与教导里。

       再次,这几年,大家或乘车、或驱车走访了河南、山西的一些荆氏姓名集中的村落与名人。也拜奠了那里的祠堂,见证了仍然存在的荆氏家族的族谱,并征集了所有的资料。

       还有,我们在北京和各地建立起了荆氏家族能够互相联络的人际网络。特别是在北京与南京的“荆氏家族网”的建立,为大家建立了一个互相联络、互相交流、互相认识的大众平台。任何对荆氏家族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在上面散步,浏览,甚至称兄道弟、作揖打恭,透出一股浓浓的亲情。

       大家的联络日见热络,也逐步地清除着以往的生疏与姓氏中的寂寞----原来我们有这样光辉的历史,原来我们有这么多值得记住、也应该记住的先人,他们在中国历史里,在省市的记载里,在人们言传口说的文化里,他们在历史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为民族做出这样杰出的贡献!记得曾经有位在安徽做过副市长的荆姓青年俊才,看见一块荆道乾题词的大匾,当时不知道这个荆道乾是谁,现在应该知道了吧!

       这些工作,体现在各地荆姓人今天的感受里,过去总感觉荆姓人家太少,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生疏与零落之感,无论是村,是楼,是店,是庄、是营。看看荆氏家族网上的那些询问与追究吧,那是多么急切的渴望啊!

       今天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由来,这是一个可以值得骄傲的姓氏,是汉初的名人之后,甚至是王族之后,一股尊严感顿生。再就是大家不再生分了,荆氏家族的王族故事,荆家的迁徙经历,以及历史上的典型人物,经过今天的梳理,脉络已经大体明了,可以再延续再增写。今天的荆氏人走到那里都知道,而且可以成为相遇其他荆姓人的谈资,互相引为亲戚之后,又有新的故事。当然,还有一些地方尚未建立联络,比如山东,云、贵、川、陕等等。

       荆姓人家都知道在中国大地上矗立的皇上赐于荆氏人家的石碑,现在已经有五、六座之多,中国姓氏上万,能够得到皇家这样的崇高荣誉,天下庶几? 

       我相信,无论那个荆姓后人见此,不由豪气而顿生,意气风发,凛凛然然,直面以后的人生与事业,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责任与人生。

       我写过《隐于荆氏族谱中的历史名人》一文,连载于丹阳当地刊物上,为何发表于此?姑且做为献于祖庐之地的一束鲜花吧。此文尽量全面地记述了为荆氏家族写下谱序的历史名人,何承天,顾恺之,储光曦,以及从东晋以后,历唐宋,历元明清,一串串至今仍然闪光于中国文化天空是的星斗。另外的一个发现就是,历历数来江浙一带的储家,匡家,陆家等等,都是与荆姓有姻亲关系的家族啊。这些名家能为荆氏家族谱记做序,也是荆氏家族的一种历史荣誉,特别是历各个朝代而不断,何其珍贵,正是一个文化的奇珍。

       一个北京的历史研究工作者看到了我写的文章,不由发表了随笔,“看看荆公的文章吧,如果说家风家教,大概莫有超出于此的了”。另外一个著名的导演只是粗粗地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他就说,这是一个难得的题材,要好好地整理,天下独一。

       如果将这些文章集中到一起,也是一个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丹阳之行的山西书画家们与祖居之地的亲友互相交谈,那种气氛大概会永远留在他们自己的故事里。

       来荆王墓前的荆姓后人,都知道只要来过,就承担了一个责任,就承担了沉甸甸的历史,就承担了对家族与家人的责任。

       这就是文化,如此时细雨的滋润,如大地上初萌的绿色。

       春天的故事,总是生气勃勃的。

       春天的作物还会生长,我们的追寻与考察也仍然会继续,事情只要不信地做,就会有成绩。

       当然这是一个无尽头的追求。

       荆玉堂在招待山西亲友时,大家还议论到要再出版一些有关的家族历史文化的书籍,很好。

       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Copyright © 2012 荆氏.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11187号
郑重声明:本站为非盈利荆氏家族平台!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溫聲提示:使用1024*768浏览更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