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荆溪诗韵》读后——荆其柱
 
作者:荆其柱

      《荆溪诗韵》,即将付梓。得丹阳族亲之利,能够提前拜读,幸之感之,掩卷之际,神思飞游。

       这是一部集丹阳历史上荆氏诗人佳作,其间作者大多集中于明清二代。

       一部以姓氏族亲历代名人诗作而形成的系列,于今十分罕见。可以说这是一个家族的诗史,也可以说是一个特定的家族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生活地域诗化的记载。对于丹阳而言,是一部独有的本土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丹阳的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研究来讲,也有丰富的辅佐。

       这些诗作,或咏丹阳风水,或咏史,或言治,或评点时事,或吟与友游记,内里都有一种凛凛的清正之风、严正之气,让人读后不由想到这个家族,这个家族的遗传,以及这个家族的延世传承。

       当然应该首先感谢丹阳这块土地的文化积累之丰厚,能够产生这些诗,能够让这些诗在漫长的年代中流传下来不致佚失。文化只有在文化的环境中生存,如同科学只有在科学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一样。今天的整理再出版,也正是以经传承很久的文化的再传承。

       近年来,我对于荆氏家族略有考察,寻到些荆姓家族在历史沉浮中的轨迹。循族谱之载,去了荆氏历代迁徙之地,虽然尚未走遍,但走过的一些地方,也是让人感触良多。

       今日的《荆氏族谱》由汉初刘贾受封始记,延续而下,荆氏家人已经由丹阳而分散各地,一些人是由于读书而入仕,出外为官而外居成一派,有的是由于战争灾难而迁徙,一部家族史也是时代的记忆。丹阳《荆氏族谱》中载,荆氏四十一世荆正民去了秦晋,之后就没了音信。我为此专门去了山西,才知道荆正民到了山西之后,以及他后代的一些情况,虽然点滴也是让世人惊叹。荆正民显然是读书入仕,到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去做官的,但不久就在平叛中战死。之后他的后人到了河东,也就是现在的运城临猗繁衍生息,这些荆氏人家手持一部丹阳的荆姓族谱,贯守千年家风,耕读为本,友爱乡里。其后的人才杰出不穷,其中的明朝的荆州俊、清朝的荆道乾等更是在家风的影响下,而成为政绩天下的一代名臣,至今仍在史册上熠熠生辉。特别是荆州俊的故事格外令人深省,他的祖父荆琨自小教导于他“承家不在名位,而在不失其身;持身不在文誉,而在不失其心”。过世之时,告诫他以后祭奠要带七篇典籍文章焚祭,想想当时场景,俨然不输二十四孝中的经典。他于朝试中,别人是一天一篇文章,他竟然写出了七篇,监考官以为奇人。出版这部诗集,我想不应该忘记了他们,特意嘱托安排,收录了这些流落祖籍之外的荆姓名人的诗作,以为弥补,以为归根,以为汇聚。相信他们也会感到欣慰。当然这并不能全面收纳荆姓诗人的佳作,但有个开始,会有更多的补充,那是我所希望的。

       迁徙到山西的荆姓人家,后来又迁徙到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内蒙等等。在各个朝代,他们都有不同的建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武陡的荆应春,似乎是在明代做过江浙地区的财务总管职务吧,他的政绩也十分优秀,获有皇帝赐予其母的石碑,至今仍然巍然圪立。

       《荆氏族谱》中的荆王遗训,是一篇极重要的家训,其里涉及到荆王对执政、对家人,对后代、对修身的、对执业等等的一些基本论述。其间的“用人必择端厚,税敛从薄,刑罚从宽”的执政理念,其间的以“躬耕乐道”的持家理念,“矜名祇节”的为官思想,一直在荆氏家族中延续,而成为家族的丰厚心理积累与引导。如果细考荆氏族人在各地繁衍生息,如果细读这些诗作,可以看出那种隔世而仍然坚守保持的纯正与思想。老子《道德经》中讲“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敬德”,德,是承载一切的载体,无德之人之事之财之富,均难长久。

       我曾经写过《隐于荆氏族谱中的历史名人》一文,发表于丹阳日报的文化周刊上。其间主要介绍了为《荆氏族谱》为序的----从南北朝始,历经了各个朝代的文化大家和名人,其中不少为至今仍然奉为星辰般的泰斗,如科学家何承天,画圣顾恺之,与王维齐名的储光曦等等,一直延续到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这些名人感慨于荆族的传统,感慨于荆姓的纯朴家风。感慨于荆姓名人层出不穷。我想应该认真记下这些文化大家的名字:何承天,顾恺之,储光曦,邵泌、符梦龙、陆世仪、王澍、储掌文、洪亮吉、匡晋珏,最早的序文写于公元451年,南北朝时的宋元嘉28年,一直延续至清,如同夜月中不息的灯盏。由这些历史名人的隔世陪伴,今天的人们行走不怕风,不怕雨。

       读过这些珍贵的谱序遗珍,我曾说,这可以是一个集历代大文化人,对“家族家风”一个命题的集著了,其间的语言,其间的文风,其间的文化属性与个性,个性凛凛,各显其风。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家历史家谱史略的记叙,更有就一个命题而生发的风采各异的文字佳作,上有源下有流,都是珍贵的积累,也是珍贵的传承。当然这些来自历朝历代的谱序与期间的评论,也概括了荆氏家族代代相承的声誉与族望。

       当然,如果能够以诗作为记的话,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文化系列。一般讲,能够以诗流传于后世的,大多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文化人,能够经历历代的淘洗期间应该有不少官员,这些入仕的官员,在当时独有视野,有比平常人更多的社会管理与伦理认知,触事而生思,触景而生情。我细读这些珍贵的诗作之时,似乎看到了这些官员的栩栩如生的思想与作为。其间有他们对生活的感慨,吏治生活的经历。这些诗句生动活泼,感慨灵活、叙述角度多变,也正是一个写照。这些诗能够在丹阳流传,如同树木与森林的繁茂,不能不感谢丹阳这块历史丰厚的土地,不能不感谢一直关注荆氏家族历史的近远乡里。

       更让人称奇者,是他们对诗的理解,从某一个角度而言,他们对事务观察的不拘一格,对事务理解角度的独特,对文字把握的不拘一格,都有因事而择文体,因情而择文字的练达,这是独特的创造。正是反映了荆姓诗人思想的活跃,情思的恣意与放达。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正是文化人所最为重要的。文以传世,正是其间的思想与解读,而思想与解读的文字不一定要恪守故旧。特定的情绪一定要有特定的格式。驾轻就熟于各种文体,也是其间的一个特点。

       感谢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韩梦庆先生。感谢他对荆溪诗韵的关注与努力,感谢他对丹阳文化历史的整理,当然所有的荆姓族人也应该对他表达谢意。

       是为读后感。

 
 
Copyright © 2012 荆氏.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11187号
郑重声明:本站为非盈利荆氏家族平台!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溫聲提示:使用1024*768浏览更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