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道乾《清史稿》有传{1281页},山西临晋人,于乾隆二十四年以举人补知县。他入仕初期,曾在湖南的麻阳、龙山、东安、永顺、慈利、善化等地做过知县。他每到一地,关心百姓疾苦,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爱戴。
乾隆三十三年他到东安做县令,当时东安境内匪盗盛行,百姓不得安宁,且时有大案发生。荆道乾到任后,广布侦探,只要匪盗一有行动就掌握了信息,立即派兵捉拿归案,并根据情节轻重或杖刑或不追究,然后释放,释放后的匪盗大多数弃恶从善,之后东安境内逐渐安宁。当时东安县的白牙市发生火灾,烧毁房屋一百多间,荆道乾要亲自去考察灾情,师爷说按惯列如果被烧的不是县城而是乡下,县令是不应该去的。荆道乾就回答,乡下的百姓难道就不是大清的子民吗?荆道乾去白牙市一天,划分清了被烧毁后的各家房屋界线,避免了纠纷的发生,受灾特别严重的,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善化即今长沙县,县府与省府同在一地。一天,同僚说巡抚大人的夫人某天生日,大家都得前去道贺,荆道乾当时就反对说,巡抚大人自己没对我们讲,我门怎么知道他夫人是哪一天生日?由此可知荆道乾的刚直性格。《清史稿》还载记荆道乾曾拜见大学士刘墉,即电视剧中的宰相刘罗锅,刘墉称他为清官第一,屡被举荐重用,后官至安徽巡抚。
紫溪镇在东安县境的南界,距广西全州县境仅十余里,是湘桂走廊的入口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汉代的驿站故地,五代时马氏政权置为东安场,宋雍熙六年(984)建东安县于此,1944年,紫溪镇毁于日本的轰炸,于1947年将东安县城从紫溪迁于今址-——白牙市镇。
吴公塔位于紫溪镇北一公里,前临紫溪河,后距湘桂铁路仅十米,建成于乾隆庚寅年(1770),据清光绪《东安县志》记载;“吴德润、荆道乾先后建浮图”,由此可知吴公塔是由吴德润创建,荆道乾继建而成。吴德润是荆道乾的前任县令,塔建成后,为纪念吴德润“善断狱”的政绩而命名为吴公塔。吴公塔高30米,八方七级,内实为六层。每层每方均有卷门,且两两相对,第一层用青石建成,底层各门门额用不同书法刻“吴公塔”三字,第一、二、四、六层为塔平座,三、五、七层为腰檐。平座、腰檐下都用青砖从塔身向外叠涩承受重力。平座铺青石板,立石柱护栏以供游人登临。塔檐的边线中部内凹成弧线,线条优美流畅,远望塔座塔檐就象套在塔身上的装饰,美观好看。塔顶无论是覆钵还是相轮,亦都用青石建成。每层内空间用青专叠涩成八角形藻巾顶,最为奇特的是第六层空间顶部是圆筒形直通塔顶,直径0.5米,透光明亮,设计构造可谓独具匠心。第三层空间墙壁上嵌有四方石碑,其中两方为县令吴德润、荆道乾所题刻。荆道乾的题刻是一首律诗;“层塔凌云锁阁东,盘旋高瞰楚江空。回浪紫水文光射,绕群青山秀气中。四野桑麻歌帝力,半溪桃李满春风。宦游漫漫登临美,伫看而今一蒉空。
吴公塔有砖起的阶梯回旋可登上塔顶。站在塔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副山水田园画面,令人享心悦目。东南是一片辽阔的田野,绿树掩映的村庄点缀在万亩田畴中;西南,越城岭山脉逶迤起伏,雄壮而峻美。紫溪从山岭中奔腾而出,穿过田野到吴公塔下形成一个水湾,然后扬长向北而去。水湾里碧水澄清如墨,太阳的影子如一金盘掉在水里,波光粼粼。紫水河上游离塔不远飞架一座公路桥,乡间的水泥公路从桥上穿过,淹没于绿色的田野中。突然,一声汽笛长鸣,一列火车风驰电掣地从塔下驶过,随着隆隆的轰鸣声,把人的思绪从田园山水画中拖向远方。这景色是当年荆道乾根本无法想象到的,若把这远山、近水、田畴、村庄、蓝天、白云、铁路、桥梁、火车和吴公塔放在一副油画画面里,用不着构思就是一副难得的 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