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我谈花鸟画的创作——荆桂秋
 


       任何一个民族的绘画艺术,都有其特殊性,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人自古有深远的哲学思想,又有灿烂的文学艺术,有独特的性格风俗。由此而形成的中国画,也与其他民族的绘画有根本的不同”(潘天寿语)。

       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的文化自信心开始恢复,国学重新引起人们的极大热情,成为教育所关注的内容。绘画艺术是有自主性和生命力的独立的社会存在,有其本体价值。新的时代需要它回归到它的本来位置:即绘画是人的文化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其本体价值可以让艺术家在更高层面上思考其社会作用,并按照艺术自身的规律来从事创作、批评和交流。

春风倾力送红潮  180×98cm

       作为当代的中国画画家,不断汲取本民族文化的营养,学习其历史、哲学、美学、画论等,了解、掌握民族艺术的特殊性,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样才能创作出高境界的作品,才能蕴含中国文化的精神。

       我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攻读硕士期间,收获最多的是这所一流名校洋溢着的人文气息、史论传统与江南绘画笔墨松灵华滋的意趣。在大师遗风的熏染与导师们的指导下,研习中国美学、绘画理论,于学养、眼界见识等诸方面得到明显提高。

       向优秀传统学习,是当代中国画画家必须做好的功课。前人的绘画总是给后人以巨大的影响。后人的绘画又总是要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纵观中国绘画史,有成就的画家都在继承中发展,他们的作品有着深厚的功力和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和鲜明的个性。

和风丽日花争艳 68×68cm

       在中国美院学习期间,我临摹了中国美院收藏的朱耷、吴昌硕、潘天寿、齐白石等历代大师的真迹,感受到大师们静穆、纯美、雄阔的气象和神采意韵,仿佛在聆听他们的教诲,告诫我们“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画要发展自己的独特成就,要以特长取胜。”(潘天寿语)

       通过临习,领会到中国绘画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表现手法,与先贤思接千载,扺掌晤谈,是汲取优秀传统的捷径,也是一位睿智的艺术家一生的抉择。

       中国美院的学习确立了我的创作观念,中国花鸟画学习应以临摹入手,谁能厚传统,谁的艺术之路就能走的愈远。毕业后,我一直坚持临习,每隔一段时间后,都会感到创作上又上了一个台阶,用笔更加饱满充盈,墨色也愈发华滋灵动,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意愿。

       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至理名言,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绘画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倡扬生活中高雅优良的东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俗提雅。尤其是文人绘画,更要从思想境界、高尚情操、高雅审美以及语言上的率真、质朴,又饱含浓郁的文人气息等诸方面引导大众的人文修养走向雅化。

       文人花鸟画体现艺术的审美功能。优美的花鸟画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美感,使人迷恋,整个心情、精神都感到愉悦和满足,给人一种审美的享受。

       中国画论说,画家要“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从古人入,从造物出”。(清张式)“善画者能与古人合,复能与古人离,会而通之”(清盛大士)。掌握传统的画理、画法,绘画本质规律,然后,面向大自然,面向色彩缤纷的花鸟世界,索取鲜活的形象,用自然美景激发创作激情,情感物化,融会贯通。这样即可不为古法所拘,脱去前人的痕迹,又可在自然美的启发下有自己的独创,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

       中国美院中国画教学的优良传统,影响了每一个学子,并将其发扬光大。我每年都画满厚厚几本写生册。随着创作素材的积累,对生活感悟的加深,也愈发感到它对创作的巨大推力。作画时,花鸟草木之形态跃跃然于纸上,落笔更加从容稳健,墨色更加灵动,笔墨化为生命的张力,画面更显生机。

      对生活的感悟,情感的寄托,是画家一生永无完止的工作。在师造化上要下足功夫。在秋风中摇曳、风姿绰约的山花,在夏季的池塘中观荷听蛙……。春华秋实,花开花落,风晴雨露,其情其态,都需要“一一心传足记,得天性野逸之姿”,捕捉瞬间的生动感受,并将这种感受保持到创作之中。山花野卉使予代之而言,予脱胎于山花野卉,融合为一,神与物游,山花野卉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尤是所造之景境,它能给人以真切的美感,产生心灵共鸣。


幽深啼鸟知 68×68cm

       随着对自然美的遍历、广观的深入,愈知著笔去处。这样“久久然后自觉有力水墨”,使笔墨得以升华,更好地将画家情感、性灵融注花鸟草木之中,以感染人的心灵,陶醉人的性情。

       临习、写生、创作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循环升华的整体。创作,陶熔师古人、师造化,再出画家之心源。
 
       中国文人花鸟画的艺术成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精神,作品重思想意境,重气韵神采。文人画家学养深醇,品格高尚,于创作中,才情自然流畅,陶写性灵,抒发个性与感想,作品自然能引人入胜,悠然起澹远幽微之思,而脱离一切尘垢之念。

       文人花鸟画是意象艺术,主张“画乃心印”,“画从于心”,“境由心生”。是一种借物象而寄情抒怀的艺术。画家对大自然一草一木的感受经过心底意念的选择撷取物象神韵,酿成意象。“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于天地外,别构一种灵寄,或率意挥洒,亦皆练金成液,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清方士庶)物境与心境合,便可由实境而入化境,空灵奇变,无所挂碍,意参造化,左右逢源,如此创作出的艺术境界,一定会耐人寻味,意韵悠长。文人画家的气质、性格、学养不同,选取描绘的题材差异,与自然之间的感情联想也有千变万化,这样,创作出的作品面貌各异。要“自写其意造其法”,要有自己的“意”,从而造出自己的“法”,创作出自己的个性、风格来。以丰富艺术的世界,使其更加多姿多彩。作品意境的高雅、气韵的生动体现画家品格的高尚和学养的充盈,是本真性情的流露。“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宋·赵希鹄)“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读书之功,焉可少哉”。(清唐岱)读书多,见识广,诗文书法之修养亦较高。学问多,即易贯通,参悟透彻,不拘泥于造化,寻求画外意趣雅兴。读书研习,亦在于养其气。胸中气韵充溢,融于物象,静虚坐忘,迁想妙得,得之画家心灵深处之创获,必到高雅、超逸的境地。

       中国画画家要努力创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要不同于西方绘画而有鲜明民族特色,又要不同于前人的面目而有新的创获,更要经得起社会的评判和历史的考验而非一时哗众取宠。

       优秀的作品一般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即有很高功力,鲜明的个性和美感的作品必然得到社会的承认,以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广被大众、美术界人士称道、欣赏、学习和研究。

 
 
Copyright © 2012 荆氏.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11187号
郑重声明:本站为非盈利荆氏家族平台!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溫聲提示:使用1024*768浏览更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