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荆晖小传
         荆晖,原名荆成得,1943年11月生于河间县二区太平庄。因家境清苦,幼年养成勤劳补欠之习惯。1951年在本村上小学,1957年考入诗经村初级中学,1960年升入河间中学。此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秋因户口非转农而痛苦辍学。回本村劳动一年间,任大队团支委、民兵文书,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组织全公社30多名知青成立读书小组,从县文化馆借来图书,相互传阅,交流心得;创办《朝阳》小报,印发全公社教师和本大队全体干部;所写太平庄村史《阶级斗争的洪涛》,受到县与公社团委表扬,并被推荐到河北省团代会。曾作为模范回乡知识青年与模范大队团支部书记边秀英一起,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曹冰峰采访。

       1964年2月,本人作为县委首批借调干部,在北廿里铺参加农村“四清”,表现似乎突出,被县委推荐赴沧州地区参加全省统考,10月初成为河北大学哲学系政治理论班学生。

       1968年毕业分配,先后在河间县文教局、县革委报道组、县委宣传部、县委办公室工作。1979年5月调任《沧州日报》编辑、记者。1983年1月先后任肃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其间,曾三次赴省委党校学习,后曾到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参加培训。1989年10月改任沧州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兼地区演出经理家学会会长(其中1990年至1991年作为地委赴献县社教工作队领队参加第一期社教工作7个月)。1993年4月调任沧州地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地市合并后,任沧州市广电局副局长兼机关党委书记至退休。1993年首批被评为高级政工师。

       本人在中学阶段偏爱文科。上大学后在保定地区新城(高碑店)、涿县、徐水等县参加社教一年有余,被推荐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发言,经受了实际锻炼。“文革”中在天津参加了三位市级领导干部的专案调查,接触了天津市和66军主要领导以及全国一大批省市级“被打倒的当权派”,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水平。

       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十多年里以主要精力随县委领导从事调查研究,书写大会报告和一些专题材料,多次在报刊发表文章。在报社工作期间,发表过《八年离恋》、《嫂娘亲》等报告文学作品,也多次编发过地委领导大会报告及调研文章。

       本人在县级领导任上,尽心竭力,工作小有成绩,分管工作在省、地、市多次获奖。由于主要分管宣传文化工作,儿时爱好戏曲的暗火得以复燃。利用工作之便,结识并接待了诸多京、评、梆戏曲表演艺术家;采写他们的文章,在《中国戏剧》、《中国京剧》、《大舞台》等报刊发表,2000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结集出版《艺苑嘉卉》。2001年该书获第五届河北省戏剧百花奖与优秀戏剧理论奖。之后本人被借到北京,与部分作家艺术家分工合作,写成10册戏曲家丛书(其中本人撰写《梨园春秋》)出版发行)。

       本人热心公益事业。在任河北大学沧州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期间,亲自筹划制作两米见方、16吨重石雕一座,2001年敬献母校八十华诞,广受好评。母校推荐本人代表全体校友作大会发言;校党委书记詹福瑞在大会报告中表扬:“沧州校友会赠送的石雕,成为河北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20多年来,本人利用业余时间学唱京剧荀(慧生)、梅(兰芳)、张(君秋)等派旦角唱段,曾在省电视台展演;在合肥参加第三届全国京剧票友大赛,获优秀票友奖。曾任沧州地直老年京剧社常务副社长,筹建沧州市京剧爱好者协会改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协助老领导,团结众票友,着力抓好京剧的普及与提高,使沧州一度出现“京剧热浪涌”,一批全国名票崭露头角。1998年携40余名票友赴京演出,以戏会友,受到梅葆玖、孙毓敏等名家称赞。1999年12月,沧州被省命名为“京剧之乡”。

       2002年本人退居二线,即出任全国京剧票友送戏万里行演出团副团长兼秘书长,行程7500公里,赴13个省市献艺,广赢赞誉。2003年被选为沧州市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戏剧演出活动。2006年带领沧州及各县市50余位票友赴中央电视台《过把瘾》栏目录制两期京剧专场,为沧州赢得了荣誉;受到原中宣部长丁关根好评;沧州市委宣传部代表市委、市政府召开庆功会予以表彰。

       这些年来,本人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付出了辛勤汗水,被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誉之为“振兴京剧的热心人”。

       本人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 2012 荆氏.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11187号
郑重声明:本站为非盈利荆氏家族平台!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溫聲提示:使用1024*768浏览更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