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商品卖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装是否能吸引顾客,可是一般的包装在商品用完后就可以丢弃了。然而小区园林对于购房者来说是否也是一种奢华的包装呢?就此记者采访了园林设计专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主任荆子洋教授。
环境不等于绿化
出乎记者的预料,荆教授开场就谈到了上周《每日新报》房地产版关于小区园林设计存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他很赞同对园林设计成本问题的考虑。荆教授认为:小区环境的设计一定要适度,把太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园林的建设中不是对园林在环境中作用的正确认识。说到这里,荆教授特别强调了一下他对于“环境”的认识,他认为:环境不只是绿化和园林小品,真正的环境不局限于此,小区周边的社区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一些极细小的环境因素,如路面、道牙等都应当包括在内。说到这里,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五大道附近的住宅,那里并没有很多的绿地和花园,但是那里同样具有一种明显的吸引力,这不仅因为那里有良好的区位,而且因为那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不是一个短时期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是靠多修了绿地就能解决的。说到这里荆教授有些激动,他觉得在房屋的层高仅为2.5米,管线质量不高并且外露,建筑节能还不过关,垃圾处理和小区管井设计还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把大量的资金用在小区园林绿化上,并不是一种明智之举。所以简单的把环境说成绿化是一个明显的概念性错误。
经济地“我建我家”
荆教授觉得小区建设不仅投资要用到刀刃上,而且运营成本更加值得关注。他对记者说:从他个人角度来看,他觉得应该减少草坪的面积而增加植树数量,因为树木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立体的,而且平时的维护费用也较少。在水资源紧张,水费逐渐上涨的今天,植树比草坪要节省许多水费。而树冠下能为居民提供更多休息的场所。同样,喷泉的设计也应当考虑运营费用的问题。
荆教授对小区的建设还提出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建议———我建我家。他觉得小区的建设可以让居民参与进来,园林建设可以调动居民的热情,自己绿化家园,比如种花种草、植树节植树等等。把群众的参与同物业单位的管理相结合,不仅降低了成本,同时也给小区的居民带来了乐趣和生气。如果小区内再组织一些园艺培训和园艺竞赛,那么将更加丰富社区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寻求大环境的利益
荆教授讲到了以上许多问题,同时觉得在小区园林建设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思索。他觉得在小区建设的成本和环境的质量上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他深有感触地说:在购房者、开发商和设计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但是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压到开发商身上,其实开发商的负担也很重。小区环境的设计是一个大环境的概念,许多功能都是开发商无力承担的。比如,许多小区设计了网球场、运动场、主题公园,但是这些设施仅仅依靠开发商的财力是没有办法充分解决的。即使有了网球场也不能保证设施的规模和良好使用。从国外来看,许多大的社区设施都是由政府的市政规划来投资和完善的。不是靠开发商就能解决小区环境的根本问题的,仅仅依靠小区是不行的。他觉得当许多小区的环境已经都相差无几了,人们就会注意到周边大环境的建设。
采访的最后,荆教授谈到园林的设计最好因地而异,各有各的特色。在大多数园林都采用欧洲风格的今天,搞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小区和园林也很值得设计者们思考和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