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霄鹏,字昊之,田英章先生入室弟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书法教师,教育部审定书法进课堂教材《书法练习指导》副主编,九年义务教育《写字》教材范字书写者。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特约高级书写员、《书法报•硬笔书法》特约创作员、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关公书画院院士、傅山书画院院士。
其书法博涉多能,软硬兼修,在全国各大书法赛事中获最高奖二十余次,等级奖及入展百余次,尤其在全国欧体书法命题联展中两次荣获第一名。多次担任全国、全省书法赛事评委。
编著出版《毛笔课堂》《规范字全掌握》《书法等级考试教程》《常用规范汉字》《技法图解钢笔教程》《我身边的书法老师》《小学生同步楷书习字帖》《易错字全攻略》等300余种书法教材在全国公开发行。其中《书法等级考试教程》《常用规范汉字》《我身边的书法老师》等教材屡次荣获全国艺术类书籍畅销榜第一名。参与编著九年义务教育《写字》教材并书写全部的范字。硬笔字编入《师范硬笔书法教程》作为全国高中等师范院校规范教材。
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被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评为“当代硬笔书坛最具影响力书法家”,被中国钢笔书法杂志评为“二十年中国硬坛百家”,连续四年被钢笔书法报评为“中国硬笔书坛百杰”,连续两次被中国楷书网评为“欧楷十杰第四杰”。
在寂寞里有一朵含笑的波浪
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题记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何必要细细的盘算,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每次在动笔写文章前,我常常喜欢听听过去留存的配乐诗朗诵的带子。为我的写作带来一点激情,可当我定下这篇文章的题目时,我却又在想:“假如能够潇洒的话,有人会选择寂寞吗?”
一直有人给我讲,“写楷体字很难,几乎没有成名的可能。”但一直也有人告诉我,山西有一个写唐楷的年轻人,只要一参加全国性的楷书大赛,就会有骄人的成绩。因此,我注意到了他的名字——荆霄鹏。尤其是在采写了众多草书书家后就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写写他、一个书法领域里的孤独侠,一个书法海洋中的一朵孤寂的浪花。但却苦于一直没有机会。他的好朋友郭书平讲,霄鹏白天坚持工作,晚上还要为出版社撰写稿件,这已几乎是他多年每天的生活规律。
我有些费解的是,“当唐楷书体已在全国性的大型书展几乎失去踪影,当唐楷书体在全国性的拍卖会上失去应有地位时,”他竟然顶着压力坚持至今。尤其是在这浮躁的空气里,他的宁静反而让人觉得醒目。他那种为了自己所爱的艺术不愿引来更多的视线,而选择了宁可孤独的抉择, 反而使他在我的心目中感到更为可敬。
艺术生于寂寞而死于浮华。有名的艺术家,都宁愿忍耐一生的寂寞,而不就一朝的浮华,惟有如此,才能踏入艺术的真境,置心静处,离尘脱俗,来去自由,心体无滞……
霄鹏忍耐寂寞的意志很让我们吃惊,为了自己喜欢的书法,多年与古相伴,临池不辍,无数个夜晚,自己独居于书房,一直到深夜,以至于累出了腰椎间盘突出……

采访并不顺利,常常被书法爱好者的求教者电话所打断。不过,这倒使我从侧面了解了一个未知的霄鹏。一位天津的书法爱好者在网上浏览时,无意中在中国楷书网看到了霄鹏的一幅“母爱如天”的行书横幅,想起自己身患癌症刚做完化疗手术的母亲,顿时热泪盈眶,在网上搜索出霄鹏的电话,就立马打了过来,说想送母亲一幅同样内容的书法作品悬挂在她的房间里,以表孝心,请霄鹏再写一幅。听到他的话,霄鹏深受感动,当晚即连写数幅,把最满意的一幅于第二天一早特快专递寄出……听着书友们讲述着他的故事,我感动得泪溢眼帘。书友们说,霄鹏就是这样的一个真诚、善良和热心的人,他在中国楷书网担任版主,而且,他的硬笔书法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拥有众多的“粉丝”,他们经常会慕名来电来信,询问一些学书的问题,他每次都会不厌其烦的耐心解答、一一回复;外地的书友购买他的字帖还是作品,霄鹏总是在了解了对方的需求后,即将字帖或者作品提前寄出,而无论是否已经收到书费或润格。朋友们多次劝他谨慎一些,以免上当受骗,而他总固执的认为自己的真诚一定会换来别人的真诚……
然而心底充满了热情的霄鹏,在平日里却很腼腆,让人感觉到他心里充满了不知所措。谈起书法,我看见他的眼光里跳跃起了灵动,他的敏捷、锐利、亢奋和坚毅表现得充分而且彻底,我想到了海浪的澎湃……对于写字,他总是怀着一种对古人敬畏的虔诚的心态,平心静气来完成每一幅作品。在他的笔下,无论篆、隶、楷,没有丝毫的躁气、霸气和匪气,而流露出一种如沐春风的静气和文气。他说这种静气和文气就是他所追求的一种方向,是一种最能直接与古对话的途径。
熟识荆霄鹏后,你会发现他对唐楷的偏爱近乎偏执,以致于书法圈中的大部分朋友表示不理解。有不少的朋友善意地向他建议在唐楷的基础上加入魏碑或其他元素,有的建议改学褚楷或转攻行草书,以适应展览的要求,甚至有几位全国知名的书法家,在看到他的楷书后,说:你的楷书已经写到这个份上了,你觉得以后会如何发展,你再写一辈子,能够超过欧阳询?只有变,才能走自己的路子。

采访又一次中断,我已记不清这已是第几个求教电话,他仍是那样不厌其烦的与求教者交流。在他沉吟片刻后,回答了我最后一个问题:“面对楷书的境地,你准备怎么办?”
求变出新是如今喊得最强的口号,是变,还是不变?是刻意求变,还是继续深入自己喜欢的唐楷?这个难题曾经一度困惑着他,使他迷茫而无助。然而现在,他的答案执着而且肯定。他认为,变和出新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必须在深厚的传统功底之上,技进乎道,厚积才能薄发。真草隶篆行五大书体,每一种书体在自己辉煌的时代都有艺术创作的高峰,每一个高峰都有众多领军人物,每一位领军人物都有众多的追随者并在书法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他们在书法达到的高度都是经典。经典的东西就是“法”,这些有高明的“法”的经典都可以毕其一生来学习。取法乎上取得是法,不是取帖,也不是取人,不是说谁的字不如谁的字就不可为法,而是无论学谁,真正能够继承多少。因此,他说他现在根本就无意求变,觉得自己在古人创造的书法海洋里悠然而自足,传统的东西太深,自己深入得还远远不够……
他不喜欢诗,尤其是现代诗。但他仍抄录了一首诗来勉励子自己:“我不想追波,也不想逐浪。我知道,这样的追逐永远也赶不上。我只管走自己的路,这就是——含笑的波浪。”
是的,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认识,所以霄鹏选择了经典。因为它的博大精深,让他觉得探索不尽。他要以一颗坚持的恒心,用几十年的工夫,用甘于寂寞的韧劲执着,潜心追摹古人。他说:“难度就是高度,高度就是境界,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我想,有这份坚定和执着,霄鹏一定会如其所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