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荆溪诗韵》——序
 


 


荆溪之名从何而来?

这要从江南的荆氏家族说起。

两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再与西楚霸王项羽楚汉相争,取胜后得了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巩固中央政治权统治,刘邦多次分封诸侯,其中就封了他的堂兄刘贾为荆王,封地为荆国,其辖地有五十三城,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一带。
刘贾,虽为刘邦的堂兄,但却是最早和刘邦起兵反秦的汉军元老,特别实在和项羽的最后决战中,他引兵垓下,首建奇功,作为开国元勋他被封为荆王也是实至名归。只可惜在后来平定淮南王黔布的叛乱中饮恨战死,归葬京口北固山前,荆王墓至今犹存。

荆王刘贾死后,荆王封地被吴王刘濞所夺,其次子刘武在“吴楚七国之乱”时被吴王刘濞幽禁,后被吴将田百禄偷偷地放了出来,逃回了故地。刘武为避祸乱,遂改刘姓为荆姓以志国号。及至刘武的儿子荆谭长大后,已是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念及旧情,召荆谭袭封爵位,再封荆王。但荆谭不愿赴朝就任,就以守茔为由婉拒了帝诏。汉武帝同意了荆谭的请求,就赐田五万亩作为荆谭的食采之地。此五万亩土地以荆溪流域为标记,“凡荆溪流经之地皆荆家土地”。“荆溪”之名由此始也。古之“荆溪”范围还包括了现今的丹金漕河及其分支鹤溪河等余脉。

荆谭迁居荆溪之阴后,筑土为城,修建了荆城,并建造了谭府庄园。所以时至今日,丹阳东乡的里庄境内仍有“荆城港”、“谭庄”村名及遗址。荆谭之后,荆氏一族以荆溪为源,生生不息,世代延绵,并沿荆溪顺流直下,迁至皇塘境内的珥塘,在分至皇塘、导墅、蒋墅、庄里、武进、无锡等地。宋时始,读书出去做官的荆氏族人远迁河南、山西、福建等地,荆氏后人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丹阳东乡的荆氏也成了“江南望族、汉后名家”。荆氏后裔世代恪守荆王遗训,耕读为上,代有人出。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丹阳东乡的荆氏家族就有进士35人、举人76人、秀才612人,为一时之冠,实为名门望族。

在荆氏众多的读书人当中,历代都有成就非凡的诗人,他们或吟诗荆溪之秀美风光,或描绘社会之各色现状,或感叹人生之悲欢感悟,或唱酬亲友之深情厚谊。一唱一庸咏,亦足以发思古之幽情,抒豪情之壮怀,雪泥鸿爪,皆成绝唱。前人的这些诗作,大多湮没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万幸的是,清朝道光年间,丹阳人刘会恩编了一部《曲阿诗综》,收录了丹阳明清两代60余位荆姓诗人的诗作百余篇。热心丹阳历史文化研究的韩梦庆老先生发现这部诗集后,把其中荆氏诗人的诗作全部复印出来,并加以注释,无偿地交给了由皇塘镇荆氏后人发起组织的“荆溪诗社”。

“荆溪诗社”是由丹阳东乡皇塘镇的诗词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化团体,其成员大多都为荆氏后人。他们既创作吟唱当代题材的诗作,也十分注重传统诗作的收集整理工作。“荆溪诗社”获此欣喜万分,立即着手准备出版这本《荆溪诗韵》,借此表达我们后人对先贤传世文化的敬仰和传承。可喜的是,文化底蕴深厚的皇塘镇在创建“诗词之乡”过程中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丹阳市政协教卫文史委员会的高度关注,他们立即派专人策划并领衔主持编辑了这本荆溪诗韵》,使这本机具艺术性和史料价值的集子得以顺利出版。此书的编辑和出版,得到了外埠荆氏族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忱。山西运城的荆氏族人也为本书提供了山西明清时期荆姓名人的数篇佳作,我们在此一并辑录。

《荆溪诗韵》收录的诗词内容丰富,格调高远。有记游、赋事、抒怀,有感时、咏物、励志,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其中有大量的篇幅是描写丹阳及周边地区的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的,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地方利士人,以及荆氏族人的文脉承传印迹,无疑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因而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荆溪诗韵》编委会

二零一五年六月
 
 
Copyright © 2012 荆氏.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11187号
郑重声明:本站为非盈利荆氏家族平台!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溫聲提示:使用1024*768浏览更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