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湮没在市区的镇江汉代王侯墓
 


  镇江的“青云门”是条老街,在浮华喧嚣的市区中山路东端,恰处于城内三山之一的月华山下,月华山与城东的日精山(三五九医院内)遥遥相对,月华山下的秦潭,传说是秦皇东巡时所开,这处秦时的遗迹后世改为放生池,可惜早已湮没。
 
  古老的城市积累了数千年的岁月,似乎走进一条小巷,就能听到一段典故,翻开一块瓦砾,就能寻到一个故事。
 
  落落庙碑摹瘗鹤,
 
  阴阴宰木宿神鸦。
 
  可怜宝剑凌云气,
 
  散作金灯满地花。
 
  宋·王琮《汉荆王墓》
 
 
  01
 
  顺着这条老街向里走不多远,便是鼓楼岗,鼓楼岗是条旧巷子,路面旧得像打过补丁,两边的建筑都已经很旧,水泥涂的墙黯然发青,但家家户户仍然积极地过着他们的日子
 
  一条极窄的石块铺就的小巷道,向前十余米,一座汉代王陵古墓掩埋在荒草青蔓里,一块古朴的石碑上刻“汉荆王”三个大字,想不到这竟是一处湮没在城市里最不显眼的古迹。
 
  经历了秦末的天下大乱和楚汉争霸,资料的散落,使司马迁也没办法考证出这位被封荆王的刘贾是汉高祖家族里哪门哪支的亲戚。
 
  《史记》记载汉王刘邦平定三秦后,楚汉展开成皋之战,西汉军团溃不成军,刘邦于是向北渡过黄河,用诡计夺得韩信张耳的部队,刘贾作为刘氏家族成员被任命为将军。
 
  刘贾带领两万人和数百骑兵进入敌后楚军地区在东部展开游击战争。项羽的西楚兵团前往西线作战,刘贾的敌后武工队就在项羽后方破坏,西楚兵团的后勤补给全被切断——“就象钢刀插入敌胸膛”。
 
  当项羽暴跳如雷掉转军队攻击刘贾,刘贾则坚壁清野不肯出战,和另一支赫赫有名的敌后武装彭越的部队遥相呼应,他还设计招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随后周殷助刘贾攻下九江。
 
  铁打的西楚兵团,虽然百战百胜,也吃不消如此折腾。
 
  东西两线的拉锯战,终于拖垮了这支自巨鹿之战以来无往不胜的无敌之军,刘贾转战九江地区,会同楚地的英布兵团,在汉三军总司令韩信的指挥会战垓下,项羽遭遇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终于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刘邦取得天下后,因刘贾立有大功,并且是同姓同宗,于是将原来楚国疆域一分为二,淮东包括现在镇江地方的五十二城划为荆国,任命刘贾为荆王。
 
  汉朝建立后刘邦诛杀了为建汉立过大功的异姓王韩信,彭越,同样是异姓王的淮南王英布本是枭雄,惊惧之下起兵反叛,向东进攻荆地。
 
  鲜血凝成的友谊过期变质了,刘贾想不到过去的战友会背后痛下杀手,部队大溃败。
 
  刘贾逃到富陵(即江苏洪泽),被英布军队所杀。
 
  刘邦亲率大军击败英布兵团后,将刘贾葬于地处荆国中心即现在镇江附近,并将原来的荆国改为吴国,封侄子刘濞为吴王。(提到刘濞,大家想没想到“七国之乱”)
 
 
  该墓坐东朝西,前有一汉白玉碑,刻有“汉荆王之墓,万历甲午季夏吉旦立”。共计十四个字,为万历二十年壬辰科进士,授官丹徒知县,历官户部主事庞时雍所书。
 
  02
 
  刘贾归葬镇江后,其长子刘文封侯;次子刘武,迁居曲阿(今丹阳),改姓荆。
 
  丹阳的刘氏、荆氏是祭祀荆王的后代家族。
 
  汉荆王墓碑上所书“汉荆王”三字遒劲古朴,是明朝人庞时雍所书,市区“古冸泉”、“紫金泉”碑上书法皆出于其手。
 
  传闻墓前曾有宽十余米,长近五十米的墓道,附近还建有荆王庙,唐先天二年(713年)重修过,后屡有兴毁,清咸丰三年毁。
 
  丹阳一带的刘姓后人曾想将墓修缮扩建,终因难于着手而放弃了。到了清末乱世,荆姓后人则想方设法找人看护这座先人之墓。
 
  大概在光绪年间,丹阳皇塘荆氏族人由族长带领来到一位叫颜锡荣的村民家,请他家看护荆王墓,并将墓庐的四间平房作为报酬。
 
  从那以后,颜家就世代担负起看护陵墓的责任,传至如今。
 
  100多年来,为使古墓免遭破坏,颜家人吃尽了苦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抗战时,日本鬼子曾在这里养军马,颜家人用玉米秸和柴火将墓碑遮住,陵墓才未遭破坏;上世纪60年代,有人手持长矛大刀来这里破“四旧”,颜们一家人舍命保护,古墓也没有遭损毁;后来有人挖古墓上的何首乌,颜家人上前阻拦,人被打伤也一步不让;
 
  还有不少人打主意,欲将古墓推平,在上面砌房造屋,颜家人挺身而出,奋力抵制……如果没有颜家的数代看护,我们今天就看不到这座湮没在市区的汉墓了。
 
 
刘贾像
 
  海明威迷惑不解: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
 
  没有人作过解释,这头豹子,一直给我以迷惘的震撼,而这座王者之墓,给我以同样庄严和深刻的惊鸿一瞥。
 
 
  易逝的生命叩问漫漫的历史长河,这零落在民间寻常街巷中衣杉褴褛的古迹,却又是如此的镇定和庄重,给人以深刻的回味和冷静的思考,如同一股地下蕴藏的宝剑凌云之气,将人带回那个风起云扬的英雄年代,那个天下豪杰热血沸腾的年代。
 
  抹去岁月的旧尘,不由感怀那颓壁残亘的苍凉,感怀那秦时的明月汉时关的悠远,感怀那悠悠时空的凝重。
 
 
Copyright © 2012 荆氏.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111187号
郑重声明:本站为非盈利荆氏家族平台!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溫聲提示:使用1024*768浏览更舒畅!